2015《遠見》退休理財生活大調查

退休準備不及格, 近六成恐淪「苦老族」

作者:林讓均 │ 攝影:陳之俊
出處:2015年7月號《遠見雜誌》 《遠見雜誌》第349期 瀏覽數:89,900+

台灣人退休後的「第三人生」該如何規劃?《遠見》與施羅德投信合作,進行「退休理財生活大調查」,為高齡社會的挑戰尋找解方。

     「你認識的人之中,年紀最大者幾歲?」如果週遭問一輪,答案可能「老」得讓你驚訝!台灣是全球老最快的國家之一,十年後,每五位台灣人之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老人,女性平均餘命更突破80歲。

     國人平均退休年齡不到60歲,等於有約20年或更長的退休時間。退休後的「第三人生」如果沒有好好規劃,長命百歲可能變成一場災難。

〉退休準備
退休準備不及格 僅5.85分

     因此,《遠見》繼去年8月號推出〈養得起的未來〉週年專題報導以來,持續探討台灣邁入高齡社會的挑戰與解方。

     今年《遠見》再與施羅德投信合作,展開「你是苦老族、安老族或享老族?2015遠見退休理財生活大調查」,受調對象為25歲以上國人,樣本涵蓋全國20縣市、共805人,同時調查「退休者」與「工作者」兩個族群。

     結果令人憂心。《遠見》發現在職人口,退休後有近六成(56.2%)將是「苦老族」!

     所謂「苦老族」是指準備不充分、財富不自由,導致老後人生備受煎熬的退休族群。相對於苦老族,台灣工作者將另有約兩成五(24.6%)的「安老族」與近兩成(19.2%)的「享老族」。

     這是台灣首次進行「你是苦老族、安老族或享老族?」的退休準備指數調查,指數計算方式及架構參考自AEGON(荷蘭全球保險集團)進行了五年的跨國退休準備指數調查,並修改為台灣版本。退休準備指數以七個問題測知工作者目前對退休準備的認知與行動情況,一探台灣工作者的整體退休準備狀態。

     而所謂的「退休準備」,本調查聚焦於退休生活的理財規劃。

     遠見民調中心總監任希詩指出,七個問題包括認知層面的「是否同意存到足夠的退休金是自己的責任?」「你覺得需要不需要替未來的退休生活做財務規劃?」,並進一步追問行動程度:「就現階段的退休規劃而言,你認為完善不完善?」「以目前理財規劃來說,你認為到退休時累積的退休金足不足以應付退休生活?」等題目。

     將認知及行為的程度換算為分數,滿分為10分,6分以下屬不及格的「苦老族」、6分~7.9分為可過安適生活的「安老族」,8分~10分則是可充分享受退休的「享老族」。

     結果,台灣工作者的退休準備整體分數是5.85分,不及格!

     「台灣退休準備分數不及格,主要問題是『知行不合一』!知道要好好規劃退休,但就是難做到!」任希詩舉例,像是「是否同意存到足夠退休金是自己的責任?」有81.6%的人同意,「需不需要替未來退休做財務規劃?」更有超過86%的人覺得需要。然而進一步問到「了不了解該如何規劃」就只剩下58.1%的人說自己了解。

     再追問目前的準備進度,「就現階段的退休規劃,你認為完不完善?」只有35.2%自覺完善、近六成的人覺得不完善。那麼以現階段規劃,未來可否有足夠應付退休生活的金錢?只有36.9%認為足夠、高達近六成的人認為根本不足。

退休後開銷預估 過於樂觀

     在「以目前的物價來預估,你認為退休後的生活、醫療、居住等開銷大約佔你目前收入的比率?」一題中,認為未來開銷將只占目前收入的60%以下者,竟然高達六成;認為少於40%者,就占了三成。

     「估太少了!退休生活開銷至少應估在目前所得的七成才夠!」施羅德投信總裁巫慧燕說,以「世界銀行」建議的退休金所得代率,至少要七成才足以維持理想的生活水準,何況還得考慮到通膨、物價上漲的變數。

     至於對退休後能否維持舒適生活,只有53.1%的工作者有信心。進一步交叉分析,苦老族儘管在「退休金是自己責任」「需要做退休財務規劃」的認知上不遜於安老族和享老族,但具體準備上有很大落差。有近六成的苦老族不了解如何做退休理財規劃,同族群有高達八成六覺得自己的退休規劃不完善,還有九成(89.6%)認為以現在的規劃來說,根本無法存到足夠的退休金。相較於安老族有近六成、享老族甚至100%覺得退休金足夠,苦老族實在很「苦」。

     而誰是苦老族?本調查顯示年齡愈輕、收入與社經程度愈低者,退休準備程度愈低。但教育程度、居住地則無顯著影響。

〉退休行為
退休年齡比法定早6.8年

     至於目前已退休者,日子過得愜意嗎?首先,本次調查顯示整體平均退休年齡為58.13歲,比法定退休年齡早約6.8年。

     值得注意的是,高達三成七的人比預期早,而早退的首要兩個原因是「失業」與「已屆退休年資」(皆20.5%),而後是健康(16.9%)、需照顧家庭(12%)與無法負荷工作(10.8%)。

     因生涯規劃(13.3%)、已賺到足夠錢(4.8%)等自願因素而早退者不到兩成。看來台灣人早退是「非自願」因素較多,特別是女性。

     職場早退,直接影響到財富累積。儘管有63.7%的退休族對目前生活滿意,但平均只約53%的人覺得累積的金錢夠用。而且年齡愈大,覺得退休金夠用的程度愈是下降,而對夠用與否表示「不知道/未回答」的比率則陡升,50~59歲為2.9%,但60歲以上族群竟高達12.9%說不知道。

     那麼,到底退休金多少才夠?退休者平均自估需1014.2萬元,才能過理想的退休生活。

     但弔詭的是,對此表示「不知道/未回答」的比率高得嚇人,50~59歲者有41.2%,60歲以上更有超過一半、高達57.5%。

     「這表示,活得愈老,愈沒有財富安全感!」任希詩表示,長壽風險讓許多長者茫然,根本不知道還會活多久、多少錢才夠。

〉退休理財
近五成認為退休後理財困難

     再看工作者對未來退休金的預估,竟然比退休者還少,平均只有969萬元,答案令人啞然。

     「嚴重低估退休金額度了,2000萬都可能不夠!」巫慧燕指出,根據主計處以國人平均年收入81.8萬元為基礎,乘以七成所得替代率算出退休後每年約57.3萬元的年支出,如果退休後活上20年,再加計每年2.5%通膨率,那麼一個人退休後平均花費將超過2100萬元!

     這還沒有將老後暴增的醫療費用算進去。

     調查中,工作者預估自己的退休年齡平均為59.73歲,但高達四成二的人認為自己將處於「退而不休」,也就是計畫退休後仍維持有收入的兼職或正職,相當程度是對退休理財的焦慮。在問到「退休理財困不困難?」時,將近一半(48.8%)的工作者認為困難,認為不困難者只44.8%。且是年紀愈大愈感到困難,60歲以上工作者有高達56.4%覺得困難。

     進一步詢問「是否有為退休而進行投資理財?」竟有高達55.5%工作者,沒有做任何退休理財。「大部分工作者明明知道退休是自己的責任,也認同該好好規畫,但就因為覺得理財很難,乾脆不做任何努力,因此只能『退而不休』!」任希詩指出其中關連。

     問題是,理財有這麼難嗎?「從調查中可看出,不論工作者或退休者,基本概念都不好,欠缺理財商數!」巫慧燕分析,以退休為投資理財目的、且投資基金者,有七成六投入在固定配息型基金上,而這類基金中以債券型基金為主配置者近一半。

     這看來似乎沒問題,但交叉分析卻發現不管哪個年齡,都配置高比例的固定配息型基金。尤其是25~29歲族群、30~39歲,有投資基金者,分別有百分之百與超過七成擁有配息型基金。

     反之,可能帶來最大報酬的成長型基金卻只配置二~三成。她提醒,年紀愈輕者,愈應該把大部份資產放在成長型基金上,才有機會賺取最大的時間複利。

     另一個欠缺理財商數的證據,則反映在投資的風險控管上。

     有投資基金的工作者被問到「退休後,會不會調整配息型基金與成長型基金的投資比重?」時,只有23.5%的人選擇正確觀念:「減少成長型、增加配息型」。但有高達三成的人「不會調整」,另兩成的人直接回答「不知道」。

     同一題問擁有基金的退休者,有正確觀念者不到一成(8.4%),不會調整者則有七成五。但其實退休後首重「保本」,應該盡量降低報酬較高、風險等級高的資產。

自提列選項 68%工作者贊成

     政府也應該以制度引導民眾採取正確的理財行動。去年與今年的《遠見》退休調查中,都問工作者是否自願提撥薪水到自己的退休專戶中。同是中壯派的30~55歲的工作人口中,「沒有自願提撥者」從去年的80.8%降至今年的72.3%,今年調查中的在職族群,沒有自提者的比率為69.6%。自願提撥者的提撥比率不一,但比率最多者為上限6%。而將「自提」列預設選項,68.2%工作者贊成。

     而在「為什麼沒有自願提撥?」的原因中,去年超過六成是因為對政府/制度沒信心,但今年主因則是因為「不夠有錢」(39.5%),對政府失望的相關因素大幅降至一成,推動阻力明顯小很多。

     「有進步了!這表示民眾逐漸了解提撥退休金是自己責任!」巫慧燕觀察。

     目前全球退休政策的走向是:晚退、晚領、強制員工提撥與逐年拉高提撥率。上述政策可能不討好選民,但讓國民對自己的退休負責,卻是全球政府因應人口老化的共同解方。

     在歲月催你坐上博愛座的時候,你將是「苦老族」還是「享老族」?答案就決定在今天的準備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