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透人生】其實,你比自己以為的更有錢

民報

12月31日週四 上午11:06

 

我常和朋友聊天,觀察到當前台灣絕大部分人說自己「沒有錢」,這樣的說法實在太詭異。有工作就會有收入,收入就是錢。舉凡有投資,無論是利用何種投資工具,姑且無論存下多少,錢就是錢,無損「有錢」的事實。

那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沒有錢」,是怎麼回事呢?這牽涉到「心理帳戶」的問題。打個比方,我們都知道水可以三種型態存在,固態、液態和氣態,本質上不變的東西,但是出現的型態不同。同樣的,金錢對人們而言,有「流量」和「存量」兩大區別

流量則是動態概念,存量是種累積靜態概念。流量與存量的關係其實很簡單,流量如河流,存量像湖泊,互為因果,必須調控得當才能在財務上安居樂業。流量愈豐富,存量就愈富足。

一般人所說的沒有錢,通常是指「不在預算內」或「沒想過要花的這筆錢」。常見的是,有股票基金和現金,但卻沒錢買「保險」,因為保費險沒有在「心裡帳戶」內,即使可以透過很簡單的轉換動作。

我們的錢以甚麼樣的型態存在著呢?以下列圖示來說明:

準備一個大錢櫃

「錢櫃」是指甚麼?舉凡我們常用的投資工具都算,例如股票、基金、房地產、銀行存款和保險等等。人人會有屬於自己的錢櫃,我們的部分錢的流向會如上圖所示。錢會流入「錢櫃」內,流入錢櫃的錢,可能有投資收益、租金收入、股票或員工分紅、薪水和投資事業等等收入。錢也會流出「錢櫃」外,流出錢櫃的錢,可能有保險費、生活費、投資損失、奢侈品、教育費用、汽車維修、旅遊、房屋裝潢和投資事業等等支出。這裡先不討論各種稅和退休金議題,但要定期檢討圖中現金流量和資產配置。

錢櫃網絡中有些項目目前雖然是現金流出,但最後「現金流量」會被轉變成「現金存量」。就像水一般,受熱從大海蒸發變水蒸氣,集結成雲,然後隨環境轉變為雨或冰,共存於世界各地,以不同面貌呈現。我們的錢又何嘗不是如此,以不同面貌出現。

投資工具屬性大不同

投資工具各有不同的特質,房地產為不動產,處理起來相對麻煩,時間也最久。股票和基金,一般人很容易被套牢,本來想賺點零用錢花花來改善生活品質,卻經常不幸的長住理財專家的口中的「總統級套房」,「動產變為不動產」,讓人捨不得離開。多數保守型的人,就將錢放入保險公司或銀行中,比較妥當。這些工具會從「現金流量」,逐漸轉變成「現金存量」。

多數人對保險的認知錯得離譜,以為單純買「儲蓄險」就是買「保障」。法規並沒有「儲蓄險」這種名詞,正確名稱是「終身壽險」。實際上只是將錢放進保險公司,經過一段長時間後,提領出比銀行更多的現金而已,完全無保障功能。若以市面上常見繳費6年期,預定利率2.25%的終身壽險為例,繳保費期間內解約會造成本金損失,通常大約第10年起才會比銀行提領出來的金額多。即使如此,對軍公教和財務保守的人,或有閒錢想做退休規劃的人,還是很有吸引力。而且經過長時間,複利效果會更顯著,除了守住錢,也會增加財富。

把錢放入銀行體系中,最穩當但造成超額儲蓄率。行政院主計總處(2015年12月21日)甫完成的預測指出,受油價下跌,消費保守及投資觀望影響,今年超額儲蓄率高達14.81%,明年更將升至15.93%,創下民國77年以來最高,顯示閒置資金正快速成長,對經濟發展已形成一大隱憂。如果個人不懂投資,將錢放入銀行體系是正確的做法,雖然未來受通膨侵蝕購買力會下降,但總比「80%盲目投機客」賠錢好。

退休金怎麼存

未來退休生活四大軸向:「養老生活費用」、「休閒娛樂費用」、「醫療費用」和「居家照護或長期照護費用」,要過個有品質的生活,建議以此四軸向準備日後所需。這樣所需要的花費,至少1380萬元。(請參考11/17本報專欄【樂透人生】預約老後幸福,請先這樣做)

不管幾歲退休,如果擔心未來生活品質堪憂,年輕時就必須厚植錢櫃內的資產。保險可以轉移部份或全部「醫療費用」和「居家照護或長期照護費用」的財務風險,代價是付出保費,犧牲「投資獲利」的機會成本。而「養老生活費用」和「休閒娛樂費用」,就必須平時不斷的累積資產才行。主要是工作收入,其次是理財收入。當財富達到一定水平後,就可以靠被動收入來支持生活所需。

目前勞工會有勞保和勞退兩筆錢可領,不過到時候我們退休時會領多少,視未來的國家財務狀況而定,肯定比現在少很多。所以我們現在準備退休金時,先「暫時忘記」會有這兩筆錢,就不會老年措手不及。到時領到賺到,還可增加生活品質。

錢不夠用時怎麼辦

當我們的錢不夠用時,通常是我們年紀大或生重病退出職場時,就必需從「現金存量」轉換回「現金流量」。

變賣不動產搬到便宜的地方生活或「以房養老」、變賣股票或基金、高收債月配息、還本型壽險,或保單解約拿回解約金或保價金等等,都可以產生現金流。前提是要有這些值錢的資產,放在錢櫃中。我們趁年輕有能力時,厚植實力,養活未來沒能力的自己,一生不要留下「財務上」的遺憾。

有錢人會這樣做

一般人會先買個房子,然後當屋奴數十年,沒錢做其他事,也將風險全部攬在自己身上。優先順序不同,結果差很多,這是我常和別人聊天而觀察到的心得。一般人想投資,又怕受傷害,造就台灣地區超額儲蓄率,對個人資產管理大為不利。

台灣大富翁1570人,有80%住台北,因為他們懂得放手讓AFP/CFP、會計師、證券分析師等等專業人士幫他們理財,或許他們本身就是這些專業人士。有錢人會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另外會投資基金或股票,也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和地產。應該適當承受風險,才能享受美好的財富果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