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擁有八萬小時的第二人生::《大前研一全球趨勢洞察》選摘(2)

大前研一 2017年05月13日 05:20 風傳媒

  • 2971
    人氣
  • Line

    Google

    Twitter

    Email

    Print

  • A A A A

  • 繁 簡
  • 產生縮網址

作者指出,五十歲左右的上班族,如果不正視直逼眼前的現實,就無法選擇如何迎戰人生下半場。既然在五十歲時不得不做出選擇,從二十歲、三十歲左右便應該要思考這個問題。(圖/Pakutaso)

作者指出,五十歲左右的上班族,如果不正視直逼眼前的現實,就無法選擇如何迎戰人生下半場。既然在五十歲時不得不做出選擇,從二十歲、三十歲左右便應該要思考這個問題。(圖/Pakutaso)

「回歸便利的市中心也好,開始田園生活也無妨,我推薦在嶄新的地方展開退休後的第二人生。然而,假使只將快樂寄託在孩子、孫子或友人們的來訪,這樣的老年生活也未免太過寂寞了些。」

二○一六年九月二十五日,寫下二十項老後想從事的活動。二○一五年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女性為八七.○五歲,男性為八○.七九歲,兩者皆刷新過往最高紀錄,平均壽命達八十歲以上,意味著退休後擁有十五到二十年的第二人生。

如果一天能自由使用的時間為十二小時,計算下來二十年約是八萬小時。

「從工作中解脫!你有八萬小時的第二人生可以自由使用。那麼,你想做些什麼呢?」

這是我每年在經營塾授課時都會問的問題。有許多人認為,不去考慮退休後的生活是一種美德,這的確很像日本人的作風。當然,「想做一直忍著不做的事情」的人也不在少數。無論是高爾夫或釣魚,對於雖然很喜歡卻無法自由去做的事,想要盡情體驗個夠。然而,退休後從事過往打算在閒暇時投入的活動,因而心滿意足的人,我卻從來沒見過半個。總的來說,每天打高爾夫真的能持續打二十年嗎?連繳交會員費用後就幾乎等於免費的課程,反覆進行個三天也會覺得膩。就算再怎麼熱愛釣魚,每天釣魚終究會感到厭煩。

雖然我說「試著寫下老了以後想從事的活動吧」,但大部分的人只能寫出七、八項,這樣是不夠的。最起碼也要寫下二十項想從事的活動,不這麼做的話,第二人生的八萬小時就太浪費了,這是我基於經驗法則提出的主張。必須要考量到在春夏秋冬、早中晚、晴天雨天,分別要做些什麼讓自己快樂的事。

具體來說,一個人從事的活動要列出十項,與其他同伴一起從事的活動也要列出十項。有一同行動的夥伴,能夠讓活動更為持久,帶來和單獨行動時不同的步調。接著,將一個人行動和與同伴一同行動的十個活動再切半,分為室內可以進行的活動與室外活動。室內的休閒活動不會受天候所影響,即便體力衰退也能持續。而室外的休閒活動,建議依不同的季節及運動量,準備幾種不同的備案。

在這世上,有許多事情五十歲的時候能辦得到,但六十五歲的時候就無法達成。覺得「退休後能輕鬆做到想做的事情」,這樣的想法可說是大錯特錯,如果不做任何準備,屆時無論是精神或體力都無法配合,也沒辦法馬上找到一起同樂的夥伴。所以,如果退休後有想做的事,從現在立刻開始安排才是正確的想法。

失智老人.(圖/Flickr)

作者表示,有許多事情五十歲的時候能辦得到,但六十五歲的時候就無法達成。覺得「退休後能輕鬆做到想做的事情」,這樣的想法可說是大錯特錯,如果不做任何準備,屆時無論是精神或體力都無法配合,也沒辦法馬上找到一起同樂的夥伴。(示意圖/Flickr)

抓住重點,充實你的第二人生

我在《後五十歲的選擇》一書中,提及上班族要如何準備自己的人生下半場。

身為上班族,到了五十歲時,已經能夠明確預見自己的未來,是否能成為公司中了不起的人物,甚至成為社長等等。待在所處的公司是否有光明的前途,或者在其他公司更能實踐自己想做的事,只要環顧周遭環境,答案便能了然於心。

如果步入四十歲後半,仍然無法在組織當中嶄露頭角,之後無論怎樣等待,都不會等到崛起的機會。無法出人頭地的事實已經昭然若揭,只有當事人(或其配偶)仍然期待有朝一日能重返榮耀,沒有比這更可悲的事了。

五十歲左右的上班族,如果不正視直逼眼前的現實,就無法選擇如何迎戰人生下半場。既然在五十歲時不得不做出選擇,從二十歲、三十歲左右便應該要思考這個問題,這是我於《後五十歲的選擇》一書中的論點。

以日本企業來說,至少有件值得慶幸的事,那就是對於未能在公司取得亮眼成就的員工,仍然會讓其待到退休,並給予兼職員工所望塵莫及的穩定收入。雖然現在公司重組的風險比以前高出許多,但只要能夠抓緊公司這條繩索,即便是「職場窗邊族」,也能得到相當程度的薪水。

既然已被排除在飛黃騰達的道路之外.以無名英雄之姿,盡力回報公司的恩情更顯得重要。將指導後輩的時間排在優先順位,如果擅長技術領域,便兢兢業業地建置尚未完備的系統或資料庫。活用自身經驗,無論是人才或是系統,花上五年、十年加以建構,或許能夠留下對公司有所幫助的資產吧。

然而,如果能聚焦在重點上,更能充實第二人生。將自己的人生藍圖納入規劃範圍,而在公司度過的時間便盡力做個幕後英雄。要說這樣做會帶來什麼改變,在屆齡退休那天,從聚集自身周圍的員工數量便可窺知一二。

在職場上的小型送別會,會對退休員工表示「實在是受您照顧了」的人有多少呢?從這樣的人數便能反映出這位幕後功臣的功績,以及他是否培育出優秀的後繼人才。如果在公司工作的最後一天,後輩們都一個勁地說:「不好意思啊,前輩,之後還有預算會議,所以沒辦法參加送別會呢!」之類的話,像這樣的退休員工,早在十五年前,就沒有為工作生涯選擇正確的道路。

即便無法成為公司中的一號人物,但默默為公司盡力付出、關懷他人遇到的困難、主動提供意見的人,自然而然會為自己開拓新的道路。比方說若對往來的業者提出經營建議,或許對方會表示「退休後請來本公司服務」,或許就因此獲得了成為董監事的機會。

假使被排除在升遷名單之外,又什麼都不做,繼續靠公司的死薪水度過這十五年,真的會讓自己孤獨地退休。過了五十歲仍然想像著「或許還有發跡的機會」,但卻以死皮賴臉的態度工作,周圍的人也會逐漸遠離。從屆齡退休的日子倒推計算,從退休的十五年前開始,便要決定以什麼態度面對剩餘的公司生涯,這是非常重要的事。

美國人大約從四十歲左右,便開始計畫老年生活;三十幾歲時也會不時在休假期間從事家族旅行,如果遇到打從心底覺得中意的地方,便會在當地購屋。比方說,位於南卡羅來納州(State of South Carolina)的基窪島(Kiawah Island),是全美頗負盛名的渡假勝地。沿著風光明媚的海岸,林克斯高爾夫球場座落此地,鵜鶘成群翱翔於天空,可說是最棒的景點。崖上別墅林立,如果對此地滿意,可以買下此處的房屋物件。在一般的情況下,當然會需要貸款,但是將買來的別墅交給管理公司出租,經過二十年,也就是差不多在六十歲的時候便能將貸款還清。

此時,將長年居住的芝加哥近郊房屋售出,遷居到別墅,售出芝加哥房屋所得的價金便可以作為存款。對於美國人而言,他們將不動產視為存款,只要仔細維護,即便屋齡達一百年左右,價值仍會持續上漲。所以許多人與其存款,更傾向持有眾多不動產,並配合自身的老年規劃。即便是貸款購買,但如果交給管理公司管理,幾乎不用再負擔現金的支付。

當然,對於別墅的主人而言,出租期間無法自由地使用別墅,但各州皆有制度規定,若每年居住約兩周,便不會喪失租稅優惠。如果每年住在別墅裡一到兩個禮拜,即便在退休後才移居過去,也像是回到已經住慣的社區。

這不是只有財力過人的大老闆才能做的規劃,而是公司部長、課長等級的員工為自己所做的安排。從三、四十年前開始這麼做的人逐漸增多,退休後賣掉北部的家,移居到南部已經成為固定的模式。人生規劃和財務規劃一致,在美國可說是一種常識。

沒有準備到這樣程度的人,退休後可以進入退休人士社區。退休人士社區讓已退休的健康高齡者能夠在其中活動與生活,當中備有各式各樣的設施。此類設施在全美十分普及,有退休天堂之稱的加州「拉古納伍茲」(Laguna Woods)便是其中有名的例子。一萬八千名高齡者在二千一百英畝(約二百五十萬坪)的廣大區域生活,入口設有管制閘門,只有會員才能進入,治安也十分良好。

像這樣進入退休人士社區生活,即便沒有特別準備就進入了人生下一階段,也能遇到許多境遇相似的同伴。售出自己原先居住的房屋,再將所獲得的款項貸予他人,如此一來便能付得起入住的費用。

將希望寄託在子女或孫輩的老年生活

長久以來, 我持續思考如何讓日本人過著快樂的退休生活, 終於想到了一個例子。那便是於千葉縣稻毛區設立的退休人士社區「 稻毛Smart Community」,在這裡生活的退休人士已經達到五百五十人,然而大部分的人都懷疑,實際人數可能比這個數字再多上一百人。現在有很多人來此見習,也有些表示「好想來這裡生活」,決定住下來的比例也很高。

大家在入住後便開始各式各樣的活動,除了該社區準備的活動外,自主式的團體活動也很多,與許多同伴從事各項運動或文化活動也讓人樂在其中。人生開始真正地變得忙碌起來。由於這裡備有早晚餐,得以從每天準備餐點的程序中解脫,社區距離成田和東京迪士尼也很近,能夠帶著孩子和孫輩輕鬆地遊玩。

關於日本人的老年生活,其中有一個特徵,就是大多數人想在已經住慣的家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但既然死後終究會到天國去,應該更自由地思考在這之前所居住的地方。比方說,如果繼續住在因應經濟快速成長而開發的衛星都市,這可說是最壞的選項。隨著子女紛紛離家自立,只剩下高齡者居住的城市將因而失去活力,住家附近缺乏文化氣息,兒女和孫輩也不會來拜訪。況且,即便妻子在住家周遭的生活圈中結交朋友,但丈夫卻沒有的情況也不在少數。如果以這樣的生活型態迎向晚年,丈夫只能成天黏著妻子不放。做妻子的難免會抱怨:「你這人真煩啊!」夫妻的感情隨之惡化,甚至導致熟年離婚的結果。

回歸便利的市中心也好,開始田園生活也無妨,我推薦在嶄新的地方展開退休後的第二人生。由於居住環境的不同,行動範圍將有所變化,還能結交到不同的朋友。假使只將快樂寄託在孩子、孫子或友人們的來訪,這樣的老年生活也未免太過寂寞了些!

為此,我們必須從三十歲左右便開始計畫,四十歲左右則同時進行人生與財務規劃,找到老後想做的二十項事情。如此一來,在過了五十歲後,便能著手進行最後的準備。

重點提示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事情可以在五十歲的時候辦到,但六十五歲的時候就無法達成。若覺得退休後能輕鬆做到「想做的事情」,這樣的想法可說是大錯特錯。如果不做任何準備,屆時無論是精神或體力都無法配合,也沒辦法馬上找到一起同樂的夥伴。所以,如果退休後有想做的事,從現在立刻開始安排才是正確的想法。

全球趨勢洞察書封

大前研一全球趨勢洞察書封。(商周出版提供)

*作者為大前研一。本文選自《大前研一全球趨勢洞察》。

作者為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部學士,東京工業大學原子核工學碩士,麻省理工學院(MIT)原子力工學博士。曾任職於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現為商業突破股份有限公司代表董事、商業突破研究所大學(Business Breakthrough School,BBT)校長、澳洲邦德大學(Bond University)商學院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ke 的頭像
    Mike

    小散戶的胡言亂語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