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退休規劃 (4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來源: 理財周​刊 發表日期:2014-09-26

老無所歸?單身不買房 老來租不到房

你也許知道,獨居老人不好租房問題,但絕對想不到,40多歲以上的中壯年人也開始面臨無房可租的困境,而你還不買房嗎?以後恐怕租不到房。

張先生年輕時打拚,在文山區興隆路週遭買了間三十多坪的房子,後來,因為父母贈與一間房後,搬過去住,轉而將興隆路的房子出租,並成功租給一位年輕貌美的陳姓女子。

不過,有天回興隆路社區時,社區管理員偷偷拉住他說:「張先生,你房子不是租給一個女孩子嗎?但怎麼是一對老夫妻在住耶!」張先生一聽,覺得不對勁,馬上找來女房客詢問,女房客一直哈腰作揖說抱歉,並談到,過去幫父母租不到房子的困擾,因為,很多房東怕房子租給老年人,若在屋內死亡,房子將變成「凶宅」,房屋價值受影響,而不願將房子租給老年人。

房東怕租客意外死亡拒年老族

張先生因為自己家中也有失智長者,深知照護不易的難處,而能體會女房客要為父母租房的困境,因而並未提前解約。但不是每個人都像陳姓女子那麼幸運,據一位有七、八年「包租婆」經驗的馬大姐談到,現在找租客,都會過濾房客,年紀太大的人,不能說是「拒絕往來戶」,但會「儘量避免」。

馬大姐談到,好不容易養個「啞巴兒子」,怎樣都不能因「心太軟」,而冒房子變凶宅的危險。針對獨居老人「租不到房」的困境,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今年九月也在立法院召開「『老』無所歸─被漠視的老人居住權」記者會。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吳玉琴秘書長和與會者共同為老人發聲,拒絕老人歧視,專重老人居住權。

會中,有一位七十八歲的獨居老人孫伯伯現身說法,指他六年前住在萬華區東園街,三、四坪,月租金六千元的房子,住了兩年,有一天,房東告訴他,因他年紀大了,不想承擔風險,所以請他另找別的房子。

他找了好久,終於找到目前居住的五、六坪大的房子,月租金七千元,已經住了四年多,也申請租金補貼五千元。但因隔壁房客是做資源回收的,回收來的東西日曬雨淋,產生惡臭,害他都不敢開窗戶。

跟房東反映,房東也不處理,讓他興起另租房子的念頭,看到租屋的紅條子,就自己打電話去詢問,但有些房東一聽到他的聲音,不是委婉拒絕,就是馬上掛電話,只好求助社福團體協助尋屋。

聯盟秘書長吳玉琴指出,根據內政部統計,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比例達一一.七四%,預計再過十一年,台灣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二○%。然而台灣在租屋市場中,依舊對於「老人」有年齡歧視。

獨居老人三大租房困擾

她談到,老人租屋有三大困擾:

一、「年齡」歧視─租不到的困擾:根據統計,有將近九成的房東,不願租給老人、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或單親家庭等弱勢無殼蝸牛族;即使願意租,獨居老人和精神障礙者的接受度最低,比率低於五%。

二、居住無正義─租不起的擔憂:台北市雖然有四處老人住宅,但租金貴得嚇人,以朱崙老人公寓為例,八坪單人房,每月一萬八千元,外加四千元伙食費,入住還要二~三個月的保證金;雖然社會局提供中低收入戶八~九折優惠,月租金依然高得難以負擔。

三、政府帶頭排斥─租不進的憤怒:雙北市的公營住宅,申請年齡為二十~四十五歲,直接將年長者、老人排拒在外!反觀鄰近的香港公營住宅,收入較低的家戶或年長者家庭,政府不但提出租金援助計畫,還可優先獲得配住。

相對於獨居老人租不到房的困境,崔媽媽文教基金會居住扶助部主任馮麗芳表示,之前有一位四十五歲的先生,每個月薪水七、八萬元,還有車子,只因不想揹房貸而沒買房子,卻遭遇到被房東拒絕的境遇。

馮麗芳說,四、五十歲的中壯年人,目前仍是職場的即戰力,但房東就是不租,據她瞭解,主要是房東認為,四、五十歲的人出社會這麼久,都還沒能力買房子,且還沒結婚,恐怕有問題,因為怕事後出狀況,乾脆不租,比較省事。

年輕房東族拒四十多歲大叔

馮麗芳說,過去是獨居老人最難租到房,沒想到,最難租屋族群的年齡已開始往下降,如果房東族現在連中壯年的人都排斥的話,這現象還滿令人擔心的。一位在南京東路、松江路一帶投資出租套房的年輕房東就談到,基本上他會挑房客,以年輕、有付租能力的人為優先。

他也透露,即便是有正當工作,且有付租能力,但年紀在四十歲以上的人,他也不太願意出租,主要是因為房子地點在金融商圈,有不少上班族,不怕租不出去。

針對以上現象,發起「愛心房東」租屋平台的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能幫忙解快嗎?根據張金鶚的理想是幫忙解決「空屋」問題,同時也能讓想租屋者有「屋」可租,唯據瞭解,媒介成功的件數還不盡理想。

獨居老人的生活照護是政府的一大課題,也是年輕人遲早要面對的問題,圖為情境照。

馮麗芳談到,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今年首創推出「代租代管」計畫,交由專業團隊代為管理及開發房東,並由崔媽媽基金會及永勝創業投資共同承攬,屆時,房東不會接觸到房客,而他們會代管收租及房客管理,不讓「奧」房客的情況發生,以消除房東對弱勢房客抗拒心理,但目前才在推動,成效還待觀察。

姑且不論公部門能否幫弱勢族群解決「居」的問題,但如果你是出社會多年的三十多歲的年輕人,看到上述問題,你會有所感嗎?

雖然過去,有人針對「租屋好或買屋好」,有過一番爭論,但明擺在眼前的是,如果你沒有結婚生子,沒有下一代奉養你,又或萬一,你老年後,子女無法跟你同住的話,那麼,上述租不到房的困境,會在你老了之後面臨到。

別以為六十五歲還很遠

又或者,你會覺得,「六十五歲」距離你還很遠,幹嘛想那麼多?但《理財週刊》就是要你想那麼多!因為,為了老了之後,不想變成租不到房的孫伯伯或四十五歲中壯年男子般,你知道你得準備多少錢,才能住到如貴族般的養生村或是一般的長期照護安養中心?

若依據「潤福」淡水生活新象館的收費,單人房的低樓層押租金為六五○萬元,高樓層則是六九○萬元,雖然不住了,可以退還,但每個月的生活相關費用要二萬二千元以上,若抓你六十五歲退休後,餘命再抓二十年的話,等於手中還要多準備五二八萬元,而這還不含生病看醫生的費用,且萬一生活無法自理的話,還不能住在裡頭。

銀髮族買房,上下樓梯問題很大,沒電梯的房子,最好有爬梯機設備。

而較平價的長期照護中心,一般會收一~二個月的保證金(日後會退),而每個人的月生活費為二萬五千元至二萬八千元不等,若以二萬五千元來算,保證金約五萬元,但退休後的月生活費用,約要準備六百萬元,另加上老了後的尿片、醫療所需等,若粗估抓個一百萬元來算,則當你到了六十五歲時,最保險的退休準備金,就要七百多萬元。

但這個數字是目前的行情,若加計「通貨膨脹」,等你老了之後,可能變成一千萬元以上或要兩千萬元以上,試問,如果你的薪水成長率趕不上通膨,那你要靠什麼存到「老本」?

有質感的退休老本千萬元起跳

也許從現在起,你可以開始存錢,設想你要過的是尊貴的生活,而存到一千萬元以上,又或者,只要能住到一般的安養中心即可,但也要有七、八百萬元,而如果你不住到這些地方去,那你也要趁年輕時買房,才能老了有「房」可以住。

因此,除了存錢,勤於理財做投資,不管是投入股市,還是玩基金,又或者,像以下的王小姐,因為及早買房,如今還不到退休年齡,但已經擁有一間千萬黃金屋。

王小姐談到,雖然單身不是她的選項,但碰不到有緣人,就一人獨居在自己買的二十多坪房子內,而十三年前花五八○萬元買進,同一社區同格局房子目前出售價格為一六五○萬元。王小姐表示,如果她現在賣出,扣掉一五○萬元的房貸,就有現金一千五百萬元,足夠她現在就去住養生村,即便不賣掉,她也不擔心房價因政府打房而下跌,因為,她家走到捷運站只要十分鐘,且因社區環境好,常有房仲來發「我要買這區房子」的傳單,顯示房子還滿搶手的。

王小姐坦言,當初如果沒受到朋友買房的刺激,可能不會想揹房貸,但沒想到做了買房的決定後,雖然房貸壓力會稍微影響到生活花費,但想想,自己又不愛「血拚」,也沒有太多娛樂,就甘於揹房貸,十三年下來,沒結婚的她認為,房子就是她的小孩,以後就「以房養老」。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僅0.45%房東願租屋給老人 張金鶚:應立法不得歧視

▲老年人示意圖,與新聞內容無關。(圖/記者徐文彬攝)

記者徐珍翔/台北報導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再過5年將正式邁入「高齡社會」,老化速度堪稱全球第一,預計2026年時,全台每5人當中就有1位是老人。即便如此,租屋市場仍不夠友善,36歲的吳姓房東就坦言,若是老年人想承租,自己應該會拒絕,畢竟,對方的健康狀況不得而知,「不管是自然(身故)還是非自然,在房裡總是不好吧……。

現年36歲的小咪(化名)表示,即使辛苦,當下仍傾向貸款買房,因為自己始終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制度無法信任,況且,台灣人民也不具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素養,很多房東仍不願意租屋給老年人,「我今年30多歲,就算等到我60歲,台灣社會也不會進步到那個程度,到時老人租房子也不可能和年輕人一樣順利。」

根據崔媽媽基金會統計,僅0.45%房東願意租屋給老人,該基金會社服部主任馮麗芳指出,社工要帶老人看屋前,都會以電話先告知屋主,此時,只要聽見是老人要承租,有9成以上屋主會婉拒,即便是經濟狀況較好的老人,甚至有看護,仍面臨一樣狀況,「這關很容易被拒絕,有些人連年紀都不問就說只租給學生或上班族,我們一天能聯絡到一個房東願意讓老人看屋就很不錯了。」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淑惠也說,「目前老年人租不到房的情況確實算多,特別是獨居老人。」主因是房東擔心老人在屋內過世,恐影響往後出租、出售的行情,若對方孤身一人,還得協助處理後續事宜,「這是房東的擔心,所以會不願意租給老人,其實,站在房東的立場,也是可以理解。」

吳淑惠進一步建議,政府應適時介入,針對沒有家人的長者,安排居家服務、關懷訪視,設法讓房東安心;至於部分租金負擔能力不足的老年人,她認為,不妨由地方政府出面承租,加以裝修後,委由民間單位管理,「如此一來,房東也可以安心,因為承租對象是台北市政府,收租狀況自然穩定。」

值得一提的是,收入較低的老人,礙於選擇有限,常常會租到違建物,導致無法請領租屋津貼,即便順利取得津貼,也不見得有更多租屋選擇,「房東通常不太願意你去申請那個,因為會增加他的所得,繳稅也會變多,所以,很多人雖然申請到補貼,卻不容易租到房子。」

前台北市副市長、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認為,要解決老年人租屋困境最根本的作法,應從法令面著手,首先,可制定租賃專法,明文要求房東不得歧視老人,再者,訂定租屋給老人、殘障等弱勢族群,房東可依法減免稅賦,「現在的問題是,誘因有沒有?夠不夠?一方面有棒子──不可歧視老人,另一方面也要給蘿蔔。」此外,不能光有硬體設施,人員協助等配套也要考量。

 

 

忍痛也要買房 她:台灣沒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素養

▲老年人示意圖,與新聞內容無關。(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徐珍翔/台北報導

「人生那麼短,你為什麼要變成一個房奴呢?」資深媒體人陳文茜認為,民眾買房很可能因此耗掉一生財富,還不如學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直言最聰明人都會選擇租屋。不過,該說法似乎未能服眾,現年36歲的小咪(化名)就直言,仍會選擇忍痛買房,因為台灣人民並沒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素養,一旦自己年老,恐怕會受到房東歧視,最終流離失所

陳文茜日前作客訪談節目《酷聽零距離》,大談居住價值觀,她認為,在台灣,最聰明的人都會選擇租屋,因為買房支出與出租房屋的收入不成比例,買間房,很可能會耗掉自己一生的財富,相較之下,租屋只是一件小事,「人生那麼短,你為什麼要變成一個房奴呢?為什麼要把自己的人生卡死在這個地方?還不如學蒙古人逐水草而居。」

該說法似乎也與部分年輕人的想法不謀而合,一名剛出社會兩年的王小姐就說,自己從沒想過要存錢買房,因為人生苦短,不想一輩子都被房貸綁死,「這年頭意外很多,如果哪天檢查我罹癌,但我大半輩子都過得苦哈哈,豈不是很虧?還不如活在當下,好好享受生活。

不過,一名看屋已有4年時間的黃先生說,其實買房也可以兼顧生活,自己與太太已規劃好,房貸絕不超過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小孩相關支出佔三分之一左右,如此一來,還可以維持每年出國旅遊、國內長途旅行各一次的頻率,「有能力,當然會想買房子,因為租房子,花的錢就是有去無回,如果有個房子,遇到事情還可以處置,選擇會多一點。」

一名62歲的公務員許先生也認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很重要,他舉自己為例,目前一家人居住在職務宿舍,畢竟不算有「根」,一旦退休還得重覓住處,即使順利租屋,仍要看房東臉色,「房子不是你的,想好好裝潢都不行,哪天人家要你搬,你還是得搬,壓力永遠存在。」談到買房選項,他不禁抱怨台灣房價貴,痛批炒房獲利遠高於其他行業是畸形發展,根本與民生主義的土地國有、漲價歸公理念相悖,「從這方面來看,真正實施三民主義的反而是共產黨。」

▲租屋示意圖,與新聞內容無關。(圖/記者李毓康攝)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徐佳馨說,買房還在其次,但一定要存錢,「我的認知是,政府不可靠,要想想,你能工作到幾時?」直言民眾一旦淪為「月光族」,退休後想靠國民年金過活,恐怕會很辛苦,不妨買房當作「強迫儲蓄」;相較之下,部分民眾雖未買房,但因為長期守財,手上握有大把現金,「這種人買不買房,其實我覺得沒差,根本就不用太擔心他的人生。」

進入職場10多年的小咪則有不同看法,她認為,無論存款多寡,當下自己還是會選擇忍痛買房,因為始終對政府的社會福利制度無法信任,此外,台灣人民也不具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素養,很多房東仍不願意租屋給老年人,「只要能確保老了還有地方住,我也寧願不買房阿,但我今年30多歲,就算等到我60歲,台灣社會也不會進步到那個程度,到時老人租房子也不可能和年輕人一樣順利。」

面於小咪的疑慮,崔媽媽基金會則給出了肯定答案──僅0.45%房東願意租屋給老人,「這是我們每天都會面臨到的問題。」該基金會社服部主任馮麗芳透露,因為工作關係,曾親眼看過很多老人被房東拒絕,因此也開始擔心,一旦自己年紀漸增,房東會開始排斥出租,「我擔心房東會跟我兒子說,房子要收回來了,你們搬吧,他不說,我也會猜,是不是因為我年紀大,他擔心我掛在裡面。」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外商公司CEO:再好的公司,待久了,還是會變成一個井底蛙

0回應

撰文者田臨斌  

老黑看世界 瀏覽數:200+2016-07-12

井底蛙夢想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來源:dreamstime_xxl_37503611

離開職場後,有些人希望我能總結一下二十多年職場心得,對眾多還在「江湖」中打拚的兄弟姐妹提出一些建議。以下是我的心得:

忠於工作,但不要忠於公司

「拿人錢財,為人消災」是基本職業道德,對眼前工作不滿意就滿腹牢騷,不盡心力,不但自己不開心,別人也一定看得出來,很難有好下場。無論想改善工作狀況,換職位,或跳槽其他公司,努力做好手上工作都是先決條件,所謂「騎馬找馬」,重點得先把胯下那匹馬騎好才行。

有一些人對公司(或老闆)有一種莫名情感依託,在面臨去留時會產生罪惡感。這點完全沒有必要,企業就是企業,政策隨盈利狀況改變而改變,再好的公司待久了,還是會成為一個井底蛙,無論是否滿意現在工作,都要偶爾伸頭往外看看,比較過後做出的去留判斷,才能既符合個人,也符合企業的長遠需求。

簡單說,進入企業,不努力工作是一種錯誤,對公司效愚忠是一種更嚴重的錯誤!

對公司做的職涯規劃不要太認真,但要抓住機會做能發揮創意的工作

人在自由空間下,才能學到最多東西,發揮最大才能,許多人只把工作當成謀生工具,不在乎學習或樂趣,有些人在沒有嚴格規範下工作會手足無措,有些人怕犯錯不願意嘗試新事物,這些人付出的代價就是大把青春在無聊沉悶中度過。即使工作特性不允許太多創意,起碼嘗試挑選一個肯留空間,容許犯錯的主管。

企業提供的職涯規劃是以企業長期經營為前提,不是以個人特長為出發點,想像一下,即使賈伯斯能在企業做到退休,他的職業生涯恐怕也不會很成功。對多數攀爬企業階梯的上班族來說,爬得快一點,慢一點,高一點,低一點,在當時可能是令人睡不著覺的大事,經歷之後回頭看,其實差別不大。

在組織內常聽說某某主管如何傳奇威風,他們只不過是比較精明的商人而已,不值得當成偶像看待,重點是善加利用工作提供的工具和經驗,做個人的「人生規劃」,為一旦離開企業後的生涯做好準備,別忘了人生不止工作,退休後還有幾十年要度過。

職場上結交朋友,不要玩弄權術

職場是每天花費時間最多的地方,沒有幾個好朋友日子一定不好過,但企業環境利益糾葛,不容易交真朋友,這時起碼要做到以誠待人。同事關係只是一時,不要把短暫革命情感認做可長可久的友情,有幸碰上工作內容之外的志同道合,才可能成為長期的良師益友。

企業環境對有權利慾的人來說,是玩弄權術,勾心鬥角的天堂,而事實是每個人多少都有一些對權利的慾望,面對辦公室鬥爭,儘量克制自己,不要在一旁煽風點火,更不要捲入,因為無論鬥輸鬥贏,都輸掉過好生活需要的平靜心情,而一旦養成鬥爭習慣,很容易扭曲人性而不自知。

比升職加薪更重要的,是爭取工作外調的機會

人要花很多錢才能去陌生地方旅遊,而工作外調能比旅遊更深入瞭解一個陌生地方,增廣見聞,擴大視野,居然還有人為此付你(更多)薪水,天下還有比這更好的事嗎?雖然離鄉背井初期的確是個挑戰,一旦克服,生活功力像吃大補丸一樣快速成長。無論是另一個城市或另一個國家,在家庭責任許可下,務必儘量爭取。

剛退休時如果有人問我職業生涯最大成就,我會說40歲當上CEO,現在問我,答案是三次外調。原因是我後來才看清楚,陞官加薪,除了個人努力外,還有許多可統稱為「機運」的因素,即使真的能力過人,作一個較精明的商人也沒什麼了不起,而那三次外調大幅增進我的生活能力,為後半段樂活人生打下基礎。

保有工作以外的生活,不要把工作當全部

 

這大概是上班族最容易犯的錯誤,表面上看主因是環境競爭,更重要的其實是職場上普遍流行的價值觀,一種在潛意識裡認可一切與工作相關的,都是正當、重要的價值觀。這種隨資本主義過度發展而來的想法,造成現代人失去許多生活樂趣,取而代之的是對物質,權勢,科技等人工樂趣無休無止的追求。

其實企業本身也是受害者,員工因為這種違反自然的生活方式產生各種疾病,以致影響生產力,於是稍有遠見的企業,會有各種生活/工作平衡措施,但這些措施經常不是杯水車薪,就是淪為口號,尤其當大環境不景氣的時候,看來更像是被人逐漸遺忘的笑話。

對抗主流價值不容易,需要首先意識問題存在,問問自己平時花多少時間和家人相聚?閱讀?玩興趣?運動?旅行?發呆?這些才是人活在世該做的事,工作是為實現這些,不能反客為主。有人會說現在工作是為某天專心做這些,那除非觀念正確,否則「某天」永遠不會到來。

 

記住:「沒有人臨終時抱怨這輩子工作太少」!

養成儲蓄理財的習慣,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假手他人

多數上班族希望儘早退休,這取決於財務自由程度,靠拿死薪水和省吃儉用不容易達到目標,長期投資理財有其必要性。以退休規劃為前提的理財要把握兩個原則:長期穩健,分散風險。只要看清物質欲求的本質,不做人云亦云的追求,要達到財務自由的目標其實比許多人想像來得容易。

如果身為主管,許多原來必須親手做的事可以交由他人代勞,但要分清楚「授權」和「依賴」,尤其像管理行事曆,整理帳單,安排出差,這些事儘量不要假手他人,除了能更好掌控工作細節之外,還能養成有用的生活習慣,工作帶來的光環和便利總有一天要退去,懂得如何生活才是王道。

拉拉雜雜說了一堆,主要目的是希望你不要犯我曾經犯過的錯誤,企業除了能帶來溫飽,也是一個不錯的學習發展場所,但它本身有侷限性,甚至會誤導人,看清它,管理它,人生必能更加健康快樂。共勉之!

作者簡介_田臨斌(老黑)

田臨斌,外號老黑,1960年出生於台北,曾任外商石油公司大中華區業務總經理,45歲從職場急流勇退,移居高雄。退休後,除了找到對寫作的熱情,還考上街頭藝人證,每週在愛河邊彈唱英文老歌;也跟著老婆一起喜歡上旅行,嘗試包括郵輪在內的各種旅行方式,並透過文字和圖畫與讀者分享。著有《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懶人大旅行》等書。FB粉絲頁:老黑看世界。

「老黑看世界」專欄文章列表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3歲退休周遊世界 美國女子分享秘訣

更新: 2016年07月11日

6710

按讚加入粉絲團

達科(Anita Dhake)原是芝加哥一名律師,在33歲那年她辭去年薪33萬美元的律師工作,開始周遊世界,目前已經遊歷過49個國家。圖為她在希臘。(Anita Dhake提供)達科(Anita Dhake)原是芝加哥一名律師,在33歲那年她辭去年薪33萬美元的律師工作,開始周遊世界,目前已經遊歷過49個國家。圖為她在希臘。(Anita Dhake提供)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 Twitter分享到 Google+寄信給您的好友

【記者畢儒宗/編譯】阿尼塔.達科(Anita Dhake)原是芝加哥一名律師,在33歲那年她辭去年薪33萬美元的律師工作,開始周遊世界,目前已經遊歷過49個國家。她在部落格「節儉的力量」(thepowerofthrift.com)上分享如何過節儉的生活及分享旅遊經歷,有趣的內容吸引了媒體注意。
大多數人認為,需要工作至65歲存夠退休金才能逃離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退休後才開始計畫等了一輩子的旅遊計畫。芝加哥律師達科卻不這麼認為,她在33歲那年「退休」。近日她接受《富比士》(Forbes)雜誌採訪,介紹了她的旅遊生活。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投資人理想退休金1712萬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6-07-13

〔記者廖千瑩/台北報導〕摩根資產管理昨公佈2016年度「兩岸三地投資人退休意向調查」,首次將調查範圍擴及台、港、中三地投資人。調查結果發現,兩岸三地投資人平均理想退休金額相當接近,平均逾1700萬元,以香港1932萬元最高,台灣1712萬元居次,中國1665萬元最低。

  • 摩根資產管理公佈2016年度「兩岸三地投資人退休意向調查」,首次將調查範圍擴及台、港、中三地投資人。(摩根投信提供)

    摩根資產管理公佈2016年度「兩岸三地投資人退休意向調查」,首次將調查範圍擴及台、港、中三地投資人。(摩根投信提供)

至於現行準備退休金的投資工具,兩岸三地大不同,台灣投資人最注重收益,四成(41.1%)投資人選擇進入門檻較高、每月能有租金收益的房地產,香港投資人最積極,準備退休首選為股票(94%);中國投資人最保守,多達六成(60.5%)偏好保障功能較高的保險。

分析本次調查結果指出,兩岸三地投資人對退休資金的多寡與當地物價水準高度相關。香港因為物價水準較高,所以需要的理想退休金額也最高。

摩根投信執行董事劉玲君說,目前來看,「千萬退休金」已是退休的必要門檻,雖然多數台灣投資人認為,千萬元以下的退休金就足夠,但兩岸三地投資人期待的退休金平均已逾1700萬元。若工作40年,欲存到千萬元退休金,每月至少要存2.1萬元;若想存到1700萬元,每月存款金額更需拉高到3.5萬元。

業者認為,存款固然安全,但每月負擔金額很可能超出年輕人薪資,因此,想存退休金,一定要多管齊下,視個人投資屬性,選擇合適的投資工具累積退休金。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可以不婚、不生,但不能不老

面對老年生活,你開始準備了嗎?

作者:黃漢華 │ 攝影:張智傑
出處:2014年8月號《遠見雜誌》 《遠見雜誌》第338期 瀏覽數:64,200+

老,不是他們的事,而是你我的事!全球引爆老年潮,台灣也即將邁入超高齡時代,不管你現在的年紀多大?離退休還有多久?都該重新認識老年、規劃老年生活,面對一連串的挑戰,你開始準備了嗎?

字級:

5

文章收藏

     台灣老得愈來愈快!

     如果把2014年的台灣,比喻成25歲的曼妙女郎,等到2025年的時候,她會加速老化一倍,也就是在11年之內,她就變成50歲的中年大嬸!只要從數據看看台灣老年人口的增加速度,沒有人不感到驚恐。堪稱另類「台灣奇蹟」。

超高齡社會的危機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 Money錢 發表日期:2016-01-13

善用台股規劃退休金 50歲開始也能存出1500萬

只要談到存退休金的安排,專家一定會說「越早開始越好」。不過現實面通常是: 30歲的年輕小夥子,根本不會想到距離他仍屬遙遠的退休樣貌,因為這份「無感」,所以「及時行樂」成了他們的最佳寫照。

來到40歲,對於退休生活雖開始有所警覺,但往往卻是有心無力,因為上有高堂要照養,下有子女要教養,還有那背起來沉重不已的房貸要支付,就算不買房子,房租總要給吧!於是活得「團團轉」大概是多數40歲中年人的無奈。

「一直要到45歲或50歲,你才真的有能力開始為自己準備退休金。」財經部落客李柏鋒說得直白,有時候不是不想做或不願意做,而是沒能力做啊!

無法拉長時間存退休金 就靠放大本金來替代

把人生階段拉出一條線軸來看,年輕時或是進入40歲的中年期,其實收入並沒有比生活開銷高出多少,甚至入不敷出也是常見的情況,就算「想」早一點存退休金也沒輒,因為難度就是高!

目前人生就位在30∼40歲、開銷最高峰階段的李柏鋒,發現如果把自己陷入子女、父母及退休金3種支出中的話,根本無從規畫,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所以不要同時做3件事,把階段性的任務做好就好。」

以他為例,現在最重要的責任為家庭與小孩,所以除了努力建構家庭的財務護城河──存足2年的生活費用,讓家庭無後顧之憂外,就是準備子女教育金,直到孩子成年為止,「一定要確保他們在成年後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因為,接下來得為自己打算了。」

他說,雖然累積退休金的時間沒有那麼長,但本金可以控制,只要把自己的專業價值不斷提升,讓薪水節節攀高,便可以用本金來彌補時間不足的缺憾。如果報酬率也掌握得當,那麼退休金的準備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

善用美股、台股ETF15年可存1500萬元

「長時間來看,報酬率的波動可以被處理。」李柏鋒強調,回溯台股與美股的大盤年報酬指數(含權值),一定可以超過5%。認證理財規畫顧問(CFP)廖義榮也表示,ETF(指數股票型基金)、好的基金,都可以創造6% 的合理報酬,「尤其是現在一些投顧公司架設的基金平台,以及未來金管會設立的基金銷售平台,手續費都比到銀行申購至少便宜2%,等於先賺了2% 報酬率,可多加利用。」

當本金確定、報酬率也有一定掌握時,退休金的累積就可以設算出來。假設到了45或50歲時,在家庭責任告一段落時,加上職場上有一定的成就,那麼,以每個月可存下5萬元、報酬率6% 來試算,15年時間,當你60歲或65歲退休時,可以累積的退休金約為1500萬元。

假設退休後,這筆資產同樣產生約6%的報酬率,那麼每年就會有90萬元的現金流流入,相當於每個月可有7.5萬元可花用;就算報酬率降低為5%,每月也有約6萬元可支配。如果加上勞保、勞退的年金,那麼週休7日,不止月領7萬元呢!

當然關鍵還是在「投資工具」的選擇上,有人主張說退休後需要穩定的獲利來源,所以應該全部放定存。

但廖義榮提到,現在的低利率環境,即使準備3000萬元放定存,1年也只有約45萬的利息,「把一大筆錢放在一個連通膨都無法打敗的定存帳戶,不是個好主意。」

所以他認為,退休後退休金的運用,將其中三分之一拿來投資還是需要的,只要做好比重配置,即使碰到股市大跌,投資帳戶價值跌幅達到15∼20% 甚或更多,也不用太擔心,因為此帳戶只佔退休金現金流不到3成的金額。

至於投資標的,「 買一檔Vanguard 整體股市ETF(VTI),就可以投資美國的中大型股,加上一檔iShares MSCI不含美國全世界ETF(ACWX),等同投資在非美國地區的全球股市(可透過複委託交易)。」廖義榮指出,兩檔ETF就可以讓你買進全世界。

退休前存好股 退休後靠股子股孫養老

李柏鋒則認為,不論是退休前的資產累積、還是退休後的資產運用,都可以善用美股及台股的大盤報酬指數做投資。

他舉例,就算遇到金融海嘯的大事件,這類大盤指數也能很快在2年內持穩繼續向上走,而其實退休後的最大風險,是不知道自己會活多久,若活到110歲,卻把退休金擺放在保守的投資工具,恐怕提領到80歲時,就會讓自己惶惶不安了。

除了ETF外,存股票的力量也能讓人安穩退休,《6年存到300張股票》作者、高職教師陳重銘就是存股的實踐者,他用6年時間存了300張中信金(2891)股票,如今每年領到的股息股利合計便有70幾萬元,而他仍繼續存股中,理想境地是當3家銀行的股東,每年領200萬元的股息股利。

可以如此倣傚的標的除了中信金,還有第一金(2892)和中壽(2823),另外,傳產利基型企業如裕融(9941,金融租賃)、F- 百和(8404,黏扣帶大廠)等,也有穩賺股息加賺價差的實力。

只要退休前見到便宜價(股息殖利率5% 以上)買進,努力累積張數,退休後就可以靠股子股孫過悠閒好日子

花15年用力存大錢,比30年存小錢更有效

「時間」雖可創造複利價值,但「本金」的影響也很關鍵。

35歲開始存退休金 但只能存小錢

情境:月薪3萬元,孩子小、父母長,還有房貸要背,也想準備退休金,由於為了生活忙得團團轉,所以沒有餘錢投資自己,增強競爭力,薪水也沒什麼長進。退休金準備:從35歲起每月擠出3000元。

年報酬率:5%。

儲存年期:30年。

65歲累積的退休金金額 250萬7,179元

50歲開始存退休金 用大錢趕進度

情境:年輕時也有子女與父母要照養,有房貸負擔,但想辦法投資自己,增強競爭力,薪水步步高陞。退休金準備:50歲才開始存退休金,每月存3萬元。

年報酬率:5%。

儲存年期:15年。

65歲累積的退休金金額 805萬2,079元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樂透人生】其實,你比自己以為的更有錢

民報

12月31日週四 上午11:06

 

我常和朋友聊天,觀察到當前台灣絕大部分人說自己「沒有錢」,這樣的說法實在太詭異。有工作就會有收入,收入就是錢。舉凡有投資,無論是利用何種投資工具,姑且無論存下多少,錢就是錢,無損「有錢」的事實。

那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沒有錢」,是怎麼回事呢?這牽涉到「心理帳戶」的問題。打個比方,我們都知道水可以三種型態存在,固態、液態和氣態,本質上不變的東西,但是出現的型態不同。同樣的,金錢對人們而言,有「流量」和「存量」兩大區別

流量則是動態概念,存量是種累積靜態概念。流量與存量的關係其實很簡單,流量如河流,存量像湖泊,互為因果,必須調控得當才能在財務上安居樂業。流量愈豐富,存量就愈富足。

一般人所說的沒有錢,通常是指「不在預算內」或「沒想過要花的這筆錢」。常見的是,有股票基金和現金,但卻沒錢買「保險」,因為保費險沒有在「心裡帳戶」內,即使可以透過很簡單的轉換動作。

我們的錢以甚麼樣的型態存在著呢?以下列圖示來說明:

準備一個大錢櫃

「錢櫃」是指甚麼?舉凡我們常用的投資工具都算,例如股票、基金、房地產、銀行存款和保險等等。人人會有屬於自己的錢櫃,我們的部分錢的流向會如上圖所示。錢會流入「錢櫃」內,流入錢櫃的錢,可能有投資收益、租金收入、股票或員工分紅、薪水和投資事業等等收入。錢也會流出「錢櫃」外,流出錢櫃的錢,可能有保險費、生活費、投資損失、奢侈品、教育費用、汽車維修、旅遊、房屋裝潢和投資事業等等支出。這裡先不討論各種稅和退休金議題,但要定期檢討圖中現金流量和資產配置。

錢櫃網絡中有些項目目前雖然是現金流出,但最後「現金流量」會被轉變成「現金存量」。就像水一般,受熱從大海蒸發變水蒸氣,集結成雲,然後隨環境轉變為雨或冰,共存於世界各地,以不同面貌呈現。我們的錢又何嘗不是如此,以不同面貌出現。

投資工具屬性大不同

投資工具各有不同的特質,房地產為不動產,處理起來相對麻煩,時間也最久。股票和基金,一般人很容易被套牢,本來想賺點零用錢花花來改善生活品質,卻經常不幸的長住理財專家的口中的「總統級套房」,「動產變為不動產」,讓人捨不得離開。多數保守型的人,就將錢放入保險公司或銀行中,比較妥當。這些工具會從「現金流量」,逐漸轉變成「現金存量」。

多數人對保險的認知錯得離譜,以為單純買「儲蓄險」就是買「保障」。法規並沒有「儲蓄險」這種名詞,正確名稱是「終身壽險」。實際上只是將錢放進保險公司,經過一段長時間後,提領出比銀行更多的現金而已,完全無保障功能。若以市面上常見繳費6年期,預定利率2.25%的終身壽險為例,繳保費期間內解約會造成本金損失,通常大約第10年起才會比銀行提領出來的金額多。即使如此,對軍公教和財務保守的人,或有閒錢想做退休規劃的人,還是很有吸引力。而且經過長時間,複利效果會更顯著,除了守住錢,也會增加財富。

把錢放入銀行體系中,最穩當但造成超額儲蓄率。行政院主計總處(2015年12月21日)甫完成的預測指出,受油價下跌,消費保守及投資觀望影響,今年超額儲蓄率高達14.81%,明年更將升至15.93%,創下民國77年以來最高,顯示閒置資金正快速成長,對經濟發展已形成一大隱憂。如果個人不懂投資,將錢放入銀行體系是正確的做法,雖然未來受通膨侵蝕購買力會下降,但總比「80%盲目投機客」賠錢好。

退休金怎麼存

未來退休生活四大軸向:「養老生活費用」、「休閒娛樂費用」、「醫療費用」和「居家照護或長期照護費用」,要過個有品質的生活,建議以此四軸向準備日後所需。這樣所需要的花費,至少1380萬元。(請參考11/17本報專欄【樂透人生】預約老後幸福,請先這樣做)

不管幾歲退休,如果擔心未來生活品質堪憂,年輕時就必須厚植錢櫃內的資產。保險可以轉移部份或全部「醫療費用」和「居家照護或長期照護費用」的財務風險,代價是付出保費,犧牲「投資獲利」的機會成本。而「養老生活費用」和「休閒娛樂費用」,就必須平時不斷的累積資產才行。主要是工作收入,其次是理財收入。當財富達到一定水平後,就可以靠被動收入來支持生活所需。

目前勞工會有勞保和勞退兩筆錢可領,不過到時候我們退休時會領多少,視未來的國家財務狀況而定,肯定比現在少很多。所以我們現在準備退休金時,先「暫時忘記」會有這兩筆錢,就不會老年措手不及。到時領到賺到,還可增加生活品質。

錢不夠用時怎麼辦

當我們的錢不夠用時,通常是我們年紀大或生重病退出職場時,就必需從「現金存量」轉換回「現金流量」。

變賣不動產搬到便宜的地方生活或「以房養老」、變賣股票或基金、高收債月配息、還本型壽險,或保單解約拿回解約金或保價金等等,都可以產生現金流。前提是要有這些值錢的資產,放在錢櫃中。我們趁年輕有能力時,厚植實力,養活未來沒能力的自己,一生不要留下「財務上」的遺憾。

有錢人會這樣做

一般人會先買個房子,然後當屋奴數十年,沒錢做其他事,也將風險全部攬在自己身上。優先順序不同,結果差很多,這是我常和別人聊天而觀察到的心得。一般人想投資,又怕受傷害,造就台灣地區超額儲蓄率,對個人資產管理大為不利。

台灣大富翁1570人,有80%住台北,因為他們懂得放手讓AFP/CFP、會計師、證券分析師等等專業人士幫他們理財,或許他們本身就是這些專業人士。有錢人會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另外會投資基金或股票,也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和地產。應該適當承受風險,才能享受美好的財富果實。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遠見》退休理財生活大調查

退休準備不及格, 近六成恐淪「苦老族」

作者:林讓均 │ 攝影:陳之俊
出處:2015年7月號《遠見雜誌》 《遠見雜誌》第349期 瀏覽數:89,900+

台灣人退休後的「第三人生」該如何規劃?《遠見》與施羅德投信合作,進行「退休理財生活大調查」,為高齡社會的挑戰尋找解方。

     「你認識的人之中,年紀最大者幾歲?」如果週遭問一輪,答案可能「老」得讓你驚訝!台灣是全球老最快的國家之一,十年後,每五位台灣人之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老人,女性平均餘命更突破80歲。

     國人平均退休年齡不到60歲,等於有約20年或更長的退休時間。退休後的「第三人生」如果沒有好好規劃,長命百歲可能變成一場災難。

〉退休準備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退休的幸福劇本,今天就要開始準備

迎接高齡化社會,每個人都該修好的一堂退休學!

作者:王大軍 │ 攝影:陳之俊
出處: 《遠見雜誌》特刊:決定自己的退休年齡 瀏覽數:9,850+

「退休後,你想做什麼?」如果你一分鐘內回答不出來,就代表你還沒有準備好;或者,根本尚未開始準備?!

 

     同樣的問題拿去問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牙醫師李偉文,他的答案將會是—在「蝸居」與朋友一起過「夏瓣生」。

     蝸居?這是指窩在家裡過寂寥又獨居的下半生嗎?

     非也!非也!早從2013年開始,李偉文便與一群50歲上下的知交好友,共同集資,在台南市選了一塊地,預定自建一棟老人公寓,名字便為「蝸居」。

     從30幾歲起,李偉文就進入退休的進行式。他花最多心思準備的,不是金錢,而是可以一起老去的朋友們。

     2009年,李偉文成立了「夏瓣生聚樂部」,「夏瓣生」這三個字的諧音就是「下半生」。他說,如果人生像春夏秋冬,他們希望50歲還是夏天,仍像盛開的花瓣一樣燦爛活著。

金錢與精神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退休規劃,不是想好「到時候每個月要花多少錢」那麼簡單而已......

作者:廖義榮

發表日期:2015-11-25

點擊瀏覽數:4124

「退休」在文秀家中一直是一個待解的難題,文秀與定宇結婚15年了,他們多次討論要如何做退休金的準備。他們都接近40歲了,二個人一直沒有為退休做特別的規畫,最近,文秀看到一則新聞說勞退新制退休金本來是只能月領的,現在要改成也可以一次領取了。這則新聞讓她覺得一知半解,決定要花點時間來好好研究一下退休的議題,卻苦於身旁沒有可以請教的人,文秀的好友昭閔知道他們的困擾後,介紹他們去找他的財務顧問做諮詢。

財務顧問首先要他們去想像一個景象:以前都是朝九晚五固定的上下班,突然有一天退休了,他們會想要做什麼?現在因為醫療進步,人類的壽命逐漸延長,如果65歲退休後可能還有35年的退休生活,應該如何安排日常的生活?

退休後其實是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生活型態,你工作了30年、40年的上班環境突然消失了,以往每天可能都要緊叮著工作進度、業績等等,現在不需要了;以往要早起趕上班,現在也不用設鬧鐘了,高興睡到幾點就睡到幾點。這樣的日子如果是一個禮拜、一個月你可能覺得很愜意,但是如果退休後的時間可能還有30年,你會希望退休後都是這麼過嗎?

財務顧問給他們看了以下的圖,也提出了幾個面向的問題,讓他們做思考:

1. 退休後的需求可能不同,並非只有退休生活費的問題

考慮退休規劃時,要做準備的不只有退休生活費的支出而已,或許退休後交通、生活費等會降低,但是其他額外的支出:如長期看護、醫療費用等的支出是會增加的。你可能也會在退休後追求不一樣的生活型態,有些人甚至考慮搬遷到其他的國家或城市過退休生活,或是退休後培養不同的興趣等等,這些和退休後的財務規劃都會有關連,因此做退休規劃時應該要考量更廣泛的層面來預做準備,讓自己可以過一個快樂有尊嚴的退休生活!

2. 發揮工作所長,為退休生活另闢一番天地

退休前你可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但是退休後,這些能力都用不著了實在相當可惜,如果能夠發揮社會企業的精神(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標,以企業經營的方式創業,讓企業為社會帶來影響力,同時企業可經營獲利)

如果能夠退而不休,在不需要為生活勞碌奔波的時候,貢獻自己所長:例如輔導年輕人創業、協助他們經營管理等。不僅能使自己在另一個舞台找到成就感,也可以在退休後保持心境的年輕,退休生活過得更加充實。
3. 身體健康才能享受退休後生活

退休後如果有錢有閒,卻沒有健康的身體,日子可能就在看病、吃藥中度過,這將會降低退休後的生活品質。退休前就要保持運動習慣,退休後才有體力可以好好享受退休生活,才不致於讓自己一生打拚的結果,大部份都貢獻給醫院。

4. 老年醫療照護成本可能比退休生活費還高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調查--2014年失能率是全人口的3.28%,老年人口的16.50%。2014年全人口失能人數是74萬人,年齡層的失能比率:65歲以上是7.63% ,75歲以上是23.19%,85歲以上則是56.23%。

老年人有可能是因為失能、失智或是健康問題需要長期看護,但是看護的費用並不便宜,本國看護工每月3~4萬元,而如果是24小時看護,其費用更高達一個月6~9萬元。長期看護需要的器材諸如輪椅、電動床、氣墊、衛浴設備等等,也都是不小的開銷。若不幸失能,以平均照護7.3年來算,就要220萬元,若沒有及早做好準備,經濟負擔也將嚴重影響家庭財務。

長期看護不只是金錢上的負擔而已,據統計長期照護的對象有66%是由家人或親屬照顧,甚至有人是必須辭去原來的工作,來擔任此照護的工作,如此一來,少了工作的薪水收入,又增加了長期照護的醫療支出,對於家人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

退休規畫除了退休生活費的準備外,也需要針對老年醫療照護成本做估算並且提早做準備。
5. 老年安養信託是一個考慮方向

據估計2012年台灣失智人口已逾19萬人(每100位老人就有4位是失智症),至2056年將達72萬 人。或許老年人沒有失智,但是中風等疾病讓它們失去了行為自主的能力:意識也許清楚,但是手腳已經不聽使喚,躺在床上需要別人照顧。這時,即使擁有再多的財產都沒有用,他們再也沒有能力來管理自己的財產,於是演變成他人或其他不肖子女覬覦或侵奪自己的財產,而自己最需要的生活費、醫療、安養機構費用、看護費等等來源卻發生問題,老年人此時成為累贅,無人願意照顧。

如果能夠事先以財產成立一個安養信託,在信託合約中,委託人與受託銀行約定,並以委託人的最後生存日為信託期限,在信託期間內,以自己及配偶為受益人,享有信託收益,包括生活費、醫療、安養機構費用與看護費等支付,均由信託銀行把關、按照信託合約規定給付,舉例來說,如果住在安養機構,信託銀行將固定把安養費用撥款給安養機構。委託人也可以選擇信任的親友或由社福機構擔任信託監察人,以協助監督信託事務之執行。

這樣的退休安養信託是以自己為委託人(成立信託之人)及受益人,並與受託人(信託銀行)簽訂信託契約,把錢交付在開立的信託帳戶進行資產管理,並依照契約設計來定期給付生活費等。因為財產已經交付信託,信託財產具獨立性受到信託法的保障以及信託財產專戶的獨立管理,不受受託人及受託銀行財務狀況惡化或破產的影響,非屬信託約定事項無法動用信託財產,如此一來就能避免財產被他人或其他不肖子女覬覦或侵奪,即使在失智的狀況,自己的老年安養、醫療照護等也不會有問題。

透過財務顧問的協助,你可以將此安養信託成為退休規畫的一部分:從整體財務的考量,到什麼樣的財產可以納入信託財產、信託合約內容如何擬定,或是生活費、醫療、安養費用、看護費等如何給付等等,都可以按照委託人的意願做規劃。

委託人可一次或分次的方式支付信託財產,信託契約內容也可以訂定多少比例之信託財產運用於投資,舉凡誰來擔任投資管理人、投資標的,以及投資操作方式等規劃,都可以在信託契約中訂定。而信託期滿以子女或公益機構為信託財產歸屬人,在信託結束時,受託銀行便會將信託財產交給委託人指定的受益人。

內政部最近一次的「老人狀況調查」中就發現,台灣65歲以上老人經濟來源主要是「子女奉養」,再來是「政府救助或津貼」,自有存款的只有12.3%,退休準備的不足或是沒有做準備是多數人面臨的問題。財務顧問與文秀、定宇討論完這些問題後,發現有許多關於退休的細部規劃還需要專業的建議,於是又和財務顧問約好了下次的諮詢。

作者信箱:jose.b123@gmail.com ,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Facebook粉絲頁:Happy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下載員工理財教育課程大綱),員工理財規劃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預約2小時財務諮詢: 預約免費財務規劃諮詢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理想的退休金來源:把錢投入「這3種組合」,每月就有6萬元現金流

MR JAMIE理財宅急便

About

撰文者廖義榮

2016.06.29

退休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圖片放大

你可能有類似經驗,到銀行辦匯款,理專開始跟你遊說現在有比定存利率還高的商品,您要參考一下嗎?如果理專看到你的存款簿有幾十萬(或更多)時,會更加起勁推銷。據報導,今年3月全體壽險公司新契約保費收入1372.73億元,新契約排名前10大壽險公司類定存保單(包括傳統壽險、利變壽險、利變年金險)銷售金額加起來就衝破1000億元,你也買了這些類定存的保單嗎?網路有一堆討論壽險保單的投資報酬率、IRR(內部報酬率)如何計算的文章,一時之間讓人有種錯覺:曾幾何時壽險公司已變成最大的吸金公司?短期儲蓄險當道,從業人員似乎也樂於迎接銀行存款處於低利率所帶來的無窮商機,但身為消費者,要想清楚幾件事:

一、你有買到你需要的足夠保障了嗎?

別忘了保險的功用是讓你轉嫁風險,你把因為意外或疾病可能造成的財務風險,藉由買保險把風險轉由保險公司承擔,叫轉嫁風險。你因為銀行利率太低去買類定存保單,但首先你有算過你買夠需要買的保險額度了嗎?長久以來國人壽險保障偏低,根本不足以支應一個家庭,萬一發生風險時需要的保障,現在恐怕又更為嚴重。不信你可看一下保險業公開資訊觀測站的資料(壽險業務概況表),2015年各家壽險公司當年度的新契約保額,與現存的有效契約保額的比較,有14家公司當年度新契約平均保額都在100萬以下,但是新契約平均保費卻都比有效契約的平均保費高出好多倍。

這顯然是類定存保單這些高保費、低保障險種產生的效應,什麼是風險轉嫁,就是你利用保險的槓桿作用,以最低保費得到最高保障。例如你買意外險,一年繳1200元,保險公司提供你100萬的保障,槓桿倍數是833倍;25歲年輕男性用一年4710元,買一張20年期保額100萬的定期壽險,槓桿倍數有212倍,這才發揮保險該有的保障功能。

圖片放大

在買這些儲蓄保險前,你應該先看看你的保單:是否有根據自己的財務狀況,做適當的風險轉嫁規劃:

(1)家庭風險轉嫁

萬一家庭經濟供應者發生風險時,希望為家人提供的保障:計算家庭日常月生活開銷x希望保障年數+負債+未還貸款+希望為家人完成的目標準備(子女教育基金等)等等,去算出應該購買的壽險保障額度,再根據這個去投保適當的壽險額度。

(2)稅務風險轉嫁

曾聽代書朋友說過一個真實案例:長輩過世後,子女沒現金繳納遺產稅,後來被有心人詐騙,以2, 000萬賤賣一筆市價上億的土地,來換取現金。常看到高資產族群擁有眾多不動產,卻沒考慮到後代可能沒有現金可以繳納遺產稅,但這個其實是可以利用保險來做預留稅源的規劃,就可避免掉這種問題。

二、用保險來做資產保全,不是拿來當投資工具

一堆網路文章討論類定存保單的投資報酬率IRR,可能讓你看得眼花撩亂,你可曾思考過你的資金是要做什麼用途?如果它不能跟你的財務目標規畫連結在一起,你可能是病急亂投醫,到時候也許無法達到你希望的結果。因為保險公司本質是在提供保障,而非投資,從以下這份保險事業研究發展中心的資料,從資產報酬率欄位,你可以看到多家壽險公司的資產報酬率都不到1%,你可以得到佐證(按:此數字顯示公司資產之獲利能力,愈高者代表績效愈好,它的計算式為資產報酬率=【稅後損益+利息支出×(1-預計所得稅/稅前損益)】/ 平均資產總額,平均資產總額=(期初資產總額+期末資產總額)/ 2")。

如果你是年輕人,你希望藉由這樣來累積第一桶金,那你應該做更積極的投資,利用基金、ETF(指數型股票基金)等工具,承受適當風險,來換取較高的投報率。因為你可以工作、賺取收入的時間還很長,你可以承擔較高的風險來換取較高的報酬率,如此可以加快你資金累積的速度。因為報酬率是一個關鍵因素,如果投資10萬元,報酬率1.5%,需要48年才會變成20萬元,但是如果在6%報酬率下,只需12年,10萬就會成長為20萬了。

如果你是中壯年想要累績退休金準備,你應該把保險當作退休現金流的一個保障機制。例如你希望退休後每月有6萬的生活費,你可以規劃其中1/3來自勞保老年年金及勞保退休金給付,1/3來自穩健型投資組合(全球股市、新興國家股市、美股等ETF或基金) ,及固定收益型投資組合(投資級債券、大型股配息型債券ETF、基金等),另外1/3來自保險年金、變額年金等給付。如此一來,你將有2/3退休現金流來自確定給付(保險年金、勞保給付等),但同時還有部分資金可以創造較高的投資效益,為退休現金流增加活水。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雪雯/「以房養老」真的是兼顧「自住」及「退休規劃」的好方法?

2016-06-16 12:13:17 聯合新聞網 李雪雯

報系資料照
分享

「我是有錢人」迷思502

6月12日的《聯合晚報》報導出,目前負責年金規劃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2013年曾在「愛心世界季刊」發文批評以房養老「對老人不利」,貸款機構絕不會讓借款人佔便宜。

相關新聞:以房養老 是銀髮族的虧本生意?

他以內政部初步精算結果,並以公告房屋價格300萬元為例指出,65歲男性月領8200元,女性因壽命較長,每月平均領7100元;75歲長者,因餘命不多,男性月領1萬3400元,女性月領1萬1700元。

但是,依照經建會的推估,2020年時,台灣男性平均餘命為78.13歲,女性為84.18歲。如果是擁有300萬房子的男性65歲加入本方案,平均可以領13年又2個月,每月領取8200元,總計可領129萬5600元;至於女性,則平均可領19年又6個月,總計可領166萬1400元;假設加入年齡是75歲,男性總計可領50萬9200元,女性可領128萬7000元。

然而林萬億認為,不管男女老人領到的錢,都比房屋價值300萬元,至少少一半以上,可見貸款利息之高。且除非房價大跌,或折舊超出預期的快,不然,政府根本就是「賺很大」。

而根據熟悉國內、外以房養老政策與業務的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林左裕表示,政府單位當初會有這樣的構想,最主要就是65歲以上國人,「沒有退休金,但只有一棟房子」的比例實在不低。

實際以行政院主計處的調查為準,2014年自有住宅(指住宅為戶內經常居住成員所擁有者)比率為84.0%,不住在一起的配偶、父母或子女所擁有者為4.3%,兩者合計達88.3%。

再以「民國103年國富統計」資料來看,我國家庭部門資產土地按市價重新評估之後,單單是房地產一項,就佔了40.25%(土地僅按公告現值計價則佔39.31%),比「人壽保險準備及退休金準備」的16.50%與「有價證券」的16.27%,要高出一倍有餘。也就是說,國人的財富,全都藏在這「不動產」之上。

第三,根據「中華民國102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每百位65歲以上老人所保存資產類型(可複選),除了存款(自己佔43.1%、配偶佔23.7%)之外,就以選「房子、土地或其他不動產」為最多(自己佔33.3%、配偶佔17.1%)。

第四,依照目前內政部對於低收入戶及老人的補助標準,只要房地產及存款超過一定價值或金額以上,就無法順利申請得到。以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公告的「105年度低收入戶資格審核標準」來看,除了「平均所得」的限制外,台灣省民眾只要「每戶不動產限額超過320萬元(台北市限額為740萬元)」,就根本領不到每月6115元-1萬0618元的「低收入戶生活扶助金」。

照2014年平均每戶資產530萬元的數字來看,退休老人就算全家人口都沒有工作能力及收入(屬「第一款」給付標準),就一定領不到那「每月1萬0618元的生活扶助金。所以,「以房養老」也許真的是這些「家無儲蓄或退休金,但卻只有一棟房產」的老人,獲得一定金額生活費的唯一希望。

然而林左裕也承認,目前政府舉辦的公益型「以房養老」政策,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限定無繼承人(無《民法》第1138條所規定的法定繼承人)」,以及「抵押物有價值上限(以「公告地價」而非「實價」鑑價,且不得超過社會救助法所定的中低收入戶標準)」。單單是前者,就有違華人傳統「將房產留給子女」的既有觀念。

相對於限制多多的公益型「以房養老 」的乏人問津,限制較少且條件更加優惠的商業型以房養老業務,貸款金額卻成長快速。據媒體的報導,目前已有6家公股行庫開辦「以房養老」貸款,申貸案件近500件,預估今年底可望突破千件以上。

只不過,儘管公營行庫或民營銀行所辦理的「以房養老」業務,可以讓逆向抵押貸款者的子女,在償還貸款之後仍保有房地產,且是按「實價」而非「公告現值」鑑價,但實際檢視各家商品內容後,發現仍有以下4點問題:

首先,不論貸款人平均餘命有多少年,貸款期間最長不得超過30年。也就是說,如果貸款人生存時間超過30年,是有可能面臨被銀行「掃地出門」的機會。

其次,就算是按「市價」,但最多也不過是實價的七成或八成。特別是房地產中最值錢的是土地,而非房屋,如果民眾所擁有的土地持分不多,真正能夠從房地產中「榨」出來的金額,也不可能太高。

再者,由於金融機構在商言商,再加上政府行事也特別小心謹慎,都會預先考慮房屋跌下的損失風險。所以,目前承做的案例,大多數都是集中在房價比較高的大都會區(例如台北市、新北市…),特別是房價不易下跌的「蛋黃區」為多。那些房產位於非都會或「蛋黃區」,但更需要一筆生活費的人,恐怕是享受不到其中的好處。

第四,想要拿的錢多,可能就要縮短年限,讓自己承受風險。如果擁有房產的人,擔心每月金額過低,不足以支付生活費用,當然可以縮短貸款年限。但縮短後,又將使貸款人面臨「生存期間超過貸款年限」的尷尬「長壽風險」。

儘管有以上4大從民眾角度來看的問題,但仍有不少房地產業者,就以「現在是房價低點」,以及「自住與退休規劃一兼二顧(買房既可自住,未來又可以透過逆向抵押房貸的方式,讓自己手中多出一筆月退俸)」為訴求,大力向無殼族推廣「現在是購屋最佳時機」的論點。

然而,實情果真是如此「兩全其美」嗎?林左裕的回答是:由於現行政策對「初次購屋者」有稅負等優惠,如果民眾負擔得起房貸金額,當然會建議買房,至少,未來還有棟房子可以「擠」出點退休金。但最務實的做法,就是以「負擔能力」為前提。也就是房貸負擔,通常以月薪1/3為限,最多不能超過月薪的1/2才行。

除此之外,林左裕也不忘提醒:也許未來「以房養老」每月可得金額不高,但由於逆向房貸的貸款人還住在屋子裡,所以,至少可以節省了「租金」這項支出。「當然,在同一房地產目前租金遠低於每月房貸的前提下,到底哪一個划算,還有賴實際試算之後決定」,他說。

所以,筆者實際以報載新北市某3樓、10年新的公寓,30坪每月租金1萬6000元,中等租金報酬率2%的物件(推算合理購買房價為960萬元)為例,進行以下的試算:

假設40歲男性要買下此屋,以目前銀行普遍貸款7成為例,總貸款金額是672萬元、自備款需288萬元。在不同的銀行貸款利率(為了方便計算,採取20年固定利率)下,這位男性每月的房貸還款金額分別如下:

分享

先不考慮每月房貸金額,是否超過此男的支付能力,等到這位男性65歲之後,假設在銀行評定房屋價值仍為960萬元、透過逆向抵押房貸(貸款成數同樣是7成、利率設定最優2.8%)業務,大約每月可以獲得1萬8000元(以上還未扣除逆向抵押房貸要支付的利息)。

但是,由於目前房價處於高檔,租金遠低於該有水準之際,每月房貸金額會與租金支出,會產生不小的價格落差。如果把這省下來的錢,用報酬率最低的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假設最低1.1%)計算,再加上原本要用來購買房子的288萬元自備款,在該男65歲之前,至少可以存個25年的時間,累積出不同金額的現金資產(請見下表)。

分享

假設這位男性在65歲時,把所存到的錢,直接買一張「保證給付25年」的即期年金險(好處是最少可領25年,沒活那麼長,受益人還可以繼續領取;若活超過25年,每年還可以領取「原年金x1%的金額」,直到被保險人身故或110歲為止)。那麼,他每月可以從保險所獲得的年金金額,遠遠高於從「以房養老」所獲得的數字(請見下表三)。

分享

就算民眾覺得購買即期年金險不划算,直接用所存的金額分30年提領,每月可領金額也還是超過2萬6000元以上,比「以房養老」的每月1萬8000元好上許多(請見下表四)。

分享

當然讀者也許會說:每月房貸與租金的差額,要能夠真正省下來,未來所領的退休金才會比「以房養老」方案划算。且如果把退休後仍持續居住之「隱含約當房租

計算在內,也許「以房養老」可以勝出。但讀者不要忘了,在下列變數中,也不見得「以房養老」就一定「比較優」:

首先,就算把房租(此例為1.6萬元)計算在內,或是房租已漲到2萬元,「以房養老」的每月金額,仍舊比「只租不買、先存錢,後買即期年金」的選項還要低。

其次,以上「以房養老」的利率,是採取最優的2.8%;而銀行定存則是採取「最低1.1%」的數字。所以,就算房貸差額沒有全數存下來,也不見得一定比「先努力買一棟房子,然後退休後再用『以房養老』來換取生活費」划算。

再者,上述「以房養老」每月可得約1萬8000元,還未考慮逆向抵押房貸還款人每月要支付的利息部分。雖然有的銀行提供「貸款成數不超過五成」,或是「設定每月扣息上限,為給付金額的1/3」等優惠,可以讓貸款人「延後支付利息」。但是,延後給付利息並不表示「永遠都不用給付利息」了。把這些利息成本考慮進去,更可以看出「以房養老」方案的極大劣勢。

最後,以上「以房養老」業務,並沒有考慮房價下跌的風險;而「只租不買」的選項,還未考慮到如果投資人是採取「比銀行定存更高的報酬,但風險不見得大的投資標的及年複利報酬率。

那麼,單從財務數字並不考慮之後的房價增值空間來看,「只租不買」絕對會比「努力買間房」,要來得划算非常多。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退休投資組合中固定提款 要避免的五地雷

2016-06-29 16:05:06 聯合新聞網 晨星亞洲研究部

從投資組合中提取花用的規劃,會受到資產配置及退休期長短所影響

大多數投資人在退休投組規劃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但往往在一些小細節上犯錯;比方說,是否持有過多的現金部位?或者對國際股票與制式化資產配置的建議不放在心上?上述情況對投資人的退休生活可能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但其他錯誤或許可能對退休投資組合計畫有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舉例來說,持有過多的股票或資產配置過於保守,都可能影響投資組合的永續性。

退休人士對於退休投資組合固定提款比率的設定,會是另一個可導致投資組合表現不佳的因素。如果已退休的A先生在步入退休生活的初期,便開始從退休投資組合中固定提款,甚至在市況最糟的環境中過度消費,A先生可能面臨覆水難收的損失。雖然節約提款度日的退休人士在有生之年能避免資金用罄,子孫或許會感謝他們所留下的遺產,但他們卻未能盡情享受退休生活。藉此我們討論從退休投資組合中,固定提款會誤觸的地雷。

ㄧ:未能隨市場環境調整投資組合的價值

過去十年間,退休投資組合計畫最重要的研究之ㄧ為:固定提款比率(withdrawal rate),並因此出現”4%準則”。即使該準則建議退休人士每年固定提取ㄧ個經通膨調整過後的金額,然退休人士若對提款金額或比率保持彈性,在市況不佳或投資組合報酬下降之時,提取較少的金額,但當市場向上攀升或投資組合報酬增加之時,提取較多的金額。隨市場改變的提款方式,將有助於提高投資者的效用。

相較於從投資組合報酬中提取經通膨調整後的固定金額,最簡單的方式為,每年從投資組合報酬中提出固定比率做為花用。直觀上來看,Benz認為前述方式甚有道理,但此法可能會讓退休人士對消費裹足不前;最理想的方式為,設定提款比率的上下限

二:未將突發事件的因素包含在內

另一個採行提取固定金額方式的缺點為,它並未將投資人每年實際消費的變化納入考量。即使投資人嘗試事先預估每年可能產生的消費,像是:旅行、買新車、房屋修繕、醫療支出等非日常性的消費,都可能讓投資人的固定提款規劃脫軌。如果投資人依據每個月的日常用品、水電費、及每年的房地產稅等基本支出,精準預估消費支出,且並未對突如其來的支出預留空間,退休人士可能會漸漸發覺退休期間的實際開支,超過他們所預留的額度。簡單來說,ㄧ個書面看來可行的固定提款規劃,實務上或許並不可行。

聰明的退休規劃代表投資人不僅要能預估固定支出,同時也能精準的預提ㄧ筆金額,以防不時之需,不論是特殊的旅行計畫、購買新車等。除了將這些額外的項目含括在支出的預算中之外,投資人若能明智的將突發事項納入預算規劃中,避免任何突如其來的事件超過投資人預估的預算。要額外增加多少金額,ㄧ方面端視投資人對突發事件所可能產生的費用精算度;另方面要看投資人的保守程度。如果投資人完全不希望有任何預算用罄的機會,投資人就必須額外增加更多的金額。在採用上述的估算方式後,投資人可以檢視固定提款比率的可行性。

三:未能隨著退休期間長短調整

在投資組合中固定提款,不論是以固定金額的方式,或以固定比率(withdrawal rate)的方式,皆忽略了ㄧ個重要的事實:投資人的年齡。隨著投資人的年紀增長可以提領的金額相較於過去多,惟增加提領金額,投資人可能無法留下任何遺產給他們的子孫或捐給慈善機構。4%準則的初始假設為30年的退休期,若退休期僅有10年-15年,相較下較短的投資人,在退休期間則可提取較高的金額。晨星投資管理(Morningstar Investment Management, MIM)的退休研究首席David Blanchett建議,退休人士應將預期壽命視為一個影響因素

四:未依據投資人的投資組合進行調整

許多退休人士未經審慎思考,評估自身情況是否合適,就逕自遵循4%的提款比率法則。實際上,該法則預設為投資人有一個股債平衡的投資組合。但投資組合偏保守的投資人,須遵循的提款比率應低於4%;而積極型的資產配置則應遵循高於4%的提款比率。投資人應確認提款比率是依照個人情況與投資組合內容所設定的,並適時徵詢理財專家的意見。

五:任意花掉投資組合的配息收入

許多退休人士認為他們能盡情花用投資組合中的配息。由於存單(CD)、短天期債券等安全資產的收益率於過去數十年大幅縮水,趨使投資人轉往收益率較高且風險偏高的高收益債券。此外,他們以為只要花用配息收入,退休規劃就能安穩無虞。然而,這裡所提及的配息收入與提取本金其實並無不同。不論退休人士從配息收入或本金中提款,都應被視為從投資組合中提款。最後,管理投資組合併沒有絕對正確的方式。Benz建議投資人建構ㄧ個著重於長期報酬的投資組合,投資人便可從中判斷配息收入所提供的可用資金,並運用再平衡的方式計算可用的本金,以維持投資組合的穩定。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壽惡夢 明天的「下流老人」是你?

作者周麗蘭、呂妍庭、陳燕珩、張潼╱專題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6年6月26日 上午5:50
相關內容
  • 足不出戶的獨老只願意從窗戶伸出一隻手取餐。(周麗蘭攝)觀賞相片
  • 足不出戶的獨老只願意從窗戶伸出一隻手取餐。(周麗蘭攝)

中國時報【周麗蘭、呂妍庭、陳燕珩、張潼╱專題報導】

長壽會不會變成惡夢?日本去年誕生一個新名詞「下流老人」,意指貧困弱勢、處境艱難、靠領津貼的老人。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全球最快、年約增加23萬個老人,加上少子化、低薪、中高齡失業等問題,許多學者專家預期,現在的青壯年人口,未來將落入下流老人的窘境,已非危言聳聽,並籲請政府對第3齡的關注才是關鍵。

根據日本聖學院大學人間福利學系學者藤田孝典去年6月出版的《下流老人──總計一億人老後崩毀之衝擊》,定義是收入少、存款少、依賴少,過著中下階層生活的老人

年增23萬個老人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胡夢鯨表示,台灣早就存在類似現象,尤其偏遠地區更明顯;台灣老年人口每年以1%成長,換算年約增加23萬個老人,而下流老人現象就存在於每個社會,差別僅在程度問題,該現象極可能擴大化,像目前很多低薪年輕人或中年人,在經濟結構不改變的大環境下,10、20年後,就會變成另一波下流老人。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劉梅君指出,台灣整體勞動條件不好,部分勞工每月領到薪資,可以撐到月底就不容易,要儲蓄很難,退休後月領的錢約是薪資的4成,平均只有1萬多元,且又面臨少子化問題。一般人會認為下流老人指發生在貧窮階級,但從日本例子可以發現,連中產階級老年都可能落入這種困境。

從長期儲蓄做起

文化大學社福系副教授陳正芬指出,下流老人問題,可從年金改革和長期照顧風險來看。她認為,青年、中年人要意識到變老風險,長期儲蓄很重要,要考慮到老年的生活。但低薪化和中高齡失業又是另一個問題,國民年金也沒有強制納保,假使又不夠貧窮到可以納進社會救助體系,問題會很大。

雲林縣老人福利保護協會理事長陳武松認為,台灣未來可能淪為「下流老人」兩大族群是勞工階級(月退不到1萬元)、國民年金(無固定所得者)族群。下流是生活品質走下坡的狀態,肇因不善理財、沒有生涯規畫,不會規畫生活才會變成下流

第3齡是關鍵

胡夢鯨也點出,台灣老年人口成長快速,但政府投入資源卻跟不上人口老化速度且方向不盡正確。他說,一般民眾退休後進入所謂第3齡,等到老了、走不動了,才進入第4齡,但現行政府的態度,偏向社會福利和長期照護這個區塊,花在第4年齡的重心較多,但其實對第3齡的關注才是關鍵,因為只要幫忙這個階段的老人預防或延長老化,避免他們成為下流老人或面臨失能,才能減輕長照負擔。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大部份國家面臨邁入高齡化社會,目前各國為了因應退休年金不足問題,歐洲一些國家都開始延後退休年齡。另外,有些政府如新加坡等,都強迫受薪階級從薪水中提撥退休金,還有更多政府鼓勵民眾要及早作退休金準備。退休金存夠了嗎?法人提五大項目評估退休規畫。

一向作共同基金評估的晨星基金,近期也注意到全球退休金都面臨退休金不足的問題,特別提出主要檢視項目,教民眾自己評估退休規畫及投資組合是否適當。

評估項目包括:

 

1、要有充分的流動性─也就是隨時要有隨手可得、足以應付退休生活開支的現金,此外,還要另有緊急預備金,以備不時之需

2、投資組合要有足夠的增值潛力─建議投資人必須配置股票部位,或其他報酬較高的資產類別中。

3、投資組合也不能承擔太多風險─投資人應善加運用投資於股票的資金,要低出高進,不是買了股票之後就放著都不動,否則該投資組合的報酬表現不但有可能出現大幅波動,也會每下愈況。

4、投資組合要能有效的抗通膨─大多數的實質收入皆因通膨上升而相形減少,為預防前述的情形,必須在投資組合加入抗通膨的工具,如原物料商品或房地產等,在通膨上升時都有不錯的表現。

5、最後再將投資組合、資產或者資產移轉等都要先記錄下來─此有助於投資人在越來越老時,避免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或者可以讓其他協助人順利接手。

 

 

上述是針對有資金可作投資理財民眾的建議,然而,台灣卻有更多的民眾,自認為薪資並不夠多,而忽略作退休金理財規劃。

理財專家建議民眾,「只要有薪水,即可以幫自己存退休金!」,民眾可以在自己薪水中拿6%以內作投資,只要民眾想要多提撥時,馬上告訴公司財務相關單位,一般就可以發薪水時先提撥6%到勞退基金。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retireby40.org/7-phases-retirement/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命」比有錢重要!別跟自己說:等我退休,就有空做「想做的事情」

0回應

撰文者田臨斌(老黑)  

老黑看世界 瀏覽數:20000+2016-06-01

家庭快樂退休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幾年前離開職場後,和老同學相聚,話題自然談到退休,記得當時同學問了一句類似「你是如何確定積蓄能負擔退休生活?」的問題,我回答「我不是存得多,是生活本身真的花不了多少錢」。他又問「你有算過平均一個月的開銷多少嗎」?我說「有,這個數字比我離職前預估的少了許多」。

不止退休,相信人們在面對各樣人生重大抉擇時,財務的穩當程度都是優先考量,「多少才夠?」是個人人都繞不開的問題,卻不是人人都能透徹思考並得出結論。如果非說個數,相信回答會隨時間推移而不斷增加,人們內心的想法永遠都是「世事多變化,錢越多越好」!

有一對美國夫婦在70年代寫了一本書叫《Your Money Or Your Life》,經歷幾十年至今仍然相當風行。書中首先確立一個觀念是「工作賺錢必須以付出時間精力為代價」,在這個前提下作者詳盡制定出九個步驟,教導人們以最少代價達到財務無需依賴固定工作的目標。

這九個步驟操作起來沒什麼高深之處,它最大的作用在引領人們思考金錢之於人生的價值。

按照書中建議,我從退休前兩年開始記帳,將每天的開銷和收入先記在紙上,月底彙總到電腦。記帳不是魔術,但能達到的功效確實很大,除了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開銷外,還可以藉由做預算來規劃生活。打個比方,減少買衣服的預算可減少逛街時間,增加買書預算等同強迫自己增加閱讀時間,我可以依據生活的滿意程度來調整預算內容,過程充滿樂趣和挑戰。

量入為出的生活在清楚明瞭「出」跟「入」後變得容易許多,所謂財務獨立無非確保「入」等於或大於「出」。要做到這點,減少開支比增加收入更實際。節儉不是吝嗇,重點在於降低對物質的欲求,一旦習慣養成,節儉帶來的不是消費上的不自由,反倒是精神上無需依賴的自由。

離開職場三年來,我的生活像一個試驗場,剛開始延續以前習慣出行必開車,現在則是以步行和腳踏車為主。工作外食多,現在經常陪老婆上傳統市場買菜,旅行則挑淡季和搭廉價航空等。類似例子不勝枚舉,這些生活習慣的改變不但可以省錢,更可以體驗不同的生活。

多數人把對工作賺錢、養家活口付出的精力時間,視為天經地義,卻很少考量這樣的付出是否該也有個限度。人們擔心時間不夠用,於是把工作當成優先考量;擔心工作不能帶來足夠金錢回報,於是更努力工作;擔心對家人沒有盡到關愛的責任,於是想盡辦法賺更多錢買這買那。

有多少人曾經自問要如何安排工作之外生活?這樣的安排是否更符合人生目標?人生目標是什麼?是否願意減少工作時間使這種安排變為可能?這樣的反思如果等到退休後才開始通常已經太晚!

聊著聊著,幾個鐘頭轉眼就過,離開前,顯然心理已經活動一陣子的同學又問了一句:「難道現在有錢可賺你也不賺了嗎?」我回答:「當然要,錢多多益善,只是我也要衡量為此付出的代價。」同樣問題其實可以換個問法:「你要錢還是要命?」(Your Money or Your Life?)我的答案是:「我要命!」

作者簡介_田臨斌(老黑)

田臨斌,外號老黑,1960年出生於台北,曾任外商石油公司大中華區業務總經理,45歲從職場急流勇退,移居高雄。退休後,除了找到對寫作的熱情,還考上街頭藝人證,每週在愛河邊彈唱英文老歌;也跟著老婆一起喜歡上旅行,嘗試包括郵輪在內的各種旅行方式,並透過文字和圖畫與讀者分享。著有《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懶人大旅行》等書。FB粉絲頁:老黑看世界。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 RULE

2015-05-22 RETIREMENT WALKER 發表迴響

4% Rule 是提早退休的另一個重點,

由 Trinity University研究出來,

說退休99%會提到,看看其他Blog:

Trinity Study 提出一個有大型公司股票50%或以上的投資組合,於1926年至2009年如果提款率為7%,成功率為75%

當提款率減低至4%,成功率就提升至9成甚至100%

Cooley Table 2

圖片來源:Journal of Financial Planning

簡單地說,只要提款率等於或低於4%就成功率接近100%,就可以每年靠這4%的回報退休了!

所以各種計算方法就走出來了:

  • 每年開支 x 25 ( ÷ 4%) = 退休所需要的金額
    e.g. 每年開支 $120,000 x 25 = $3,000,000 退休本金
  • 每月開支 x 300 ( x 12 ÷ 4% )  = 退休所需要的金額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退休金要多少才夠


退休後的日子,您想怎麼過?

自己要存多少退休金,必須瞭解自己何時要退休?還能工作多久?退休後要過怎樣的生活而定。根據2004年台灣花旗銀行所做的「亞洲財富大調查」結果顯示,國人希望退休的年齡平均為55歲,並且希望每個月有37,000元可以過日子;但是實際上根據內政部對國民現今生活狀況的調查顯示,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現在平均的每月生活費是9,400元。兩者之間的差距,可以透露出理想和實際間的差距。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